谈到印刷术的起源,人们首先可能会想到雕版印刷术。在这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最原始的印刷术应用——印章。
早在先秦时期,印章就已诞生,那时的印章被称为古玺。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时期的古玺,这些印章的印文笔画如细发般精致,通过铸造工艺制作而成。白文古玺通常带有边栏,或在中间有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工艺技巧。
当时的印章构造相对简单,字数较少,通常只包含姓名、官职或机构等信息。除了基本的文字,印章上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吉语和动物图案,富有装饰性。由于印章的原理,印文都是反体,并分为阴刻和阳刻。
在纸张发明之前,印章的使用方式与今天截然不同。当时的公文和重要文件都写在竹简上,写完后这些竹简会被捆扎,并在绳结处裹上泥封,用印章盖上印记。最早的印章并不需要印泥。
随着纸张的出现,泥封逐渐被纸封取代。因为印章无法直接在纸封上盖章,印泥应运而生。北齐时期,有人制作了大印章,上面篆刻了丰富的内容,已经初步展现出印刷雕版的神韵。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们开始在佛经的卷首绘制佛像,使佛经更加生动。由于佛经数量庞大,手绘佛像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于是,有僧人开始在木板上雕刻佛像,并使用手工木印进行印刷,这种方式比手绘要简单得多。
谈及印刷术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碑石拓印技术。这项技术起源于非常早的时期。在陕西凤翔发现的十个石鼓,就是东周时期秦国石刻的代表。自东汉以后,石碑数量激增。魏晋六朝时期,人们发现手抄古籍效率太低,于是开始尝试在石碑上涂抹墨水,然后用纸张进行拓印。随着时间的推移,拓印技术不断得到改进。
在古人在拓印石碑的过程中,他们起初只是在石碑上涂抹墨汁,然后覆盖纸张进行拓印。但这种方式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容易污染石碑。于是,人们逐渐发明了新的拓印技术:先将湿润的纸张铺在石碑上,用松软的木槌敲打,让纸张嵌入到石碑的阴刻处,然后再进行墨汁的涂抹和拓印。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可靠,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印刷技术。
布料的印染技术也对印刷术的成型产生了影响。古代染匠会在木板上雕刻纹样,然后用染料将纹样印在布料上。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印花板。有学者推测,这种印染技术可能是雕版印刷的先导。
我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很可能是印章、拓印、印染三者相互启发融合的结果。在活字印刷术诞生之前,雕版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雕版印刷术,就是预先刻好阳刻字板,然后用墨汁进行印刷。尽管在北宋活字印刷术后来被发明出来,但雕版印刷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
参考资料:《印章的起源》、《印刷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