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官员都不敢修建河工呢 吴存礼的遭遇道出

漳河,古称“滳水”,其一条支流蜿蜒流经广宗县。在清初,人们为安全起见,曾筑起了河唇堤坝。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百姓那种安于小乐的性情,到了二十年后的1681年,广宗县的防洪措施已形同虚设。

当时,知县吴存礼面临一个选择:是像他的前任们一样对漳河视而不见,还是选择自我挑战,着手修复大堤。他选择了后者,给自己找了一个“天大的麻烦”——重修大堤。

修河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有政治考量。吴存礼深知水患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他明白如果任由河水泛滥,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于是他召集村民,向他们解释重建大堤的重要性,晓以利害。他计划等明春农闲时开始修复工作,争取在夏雨来临前完工,以保障秋收。

问题很快出现。百姓对修河这件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表现得漠然。吴存礼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原因并非贫穷,而是“不公”。原来,早年修河时的工作分配是按照农民土地的持有量来确定的,地多者出人众多,地少者出人少,无劳动力的女户只需送饭即可。这看似公平的原则,却因为里长村官为图省事,不顾人口变化,仍按旧文件执行,导致民众产生不满。吴存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跑遍了数十个村子,澄清状况,调整策略。

一个月后,一座坚固的大堤坝如春笋般崭露头角。这座堤坝犹如铁铸般坚固,还种植了杨柳以进一步加固。它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竣工仪式上,吴存礼以“花红酒礼”奖励劳绩突出的堤长和民工,这在封建时代绝对是罕见的。

吴存礼在广宗县的善政使他每次吏部考核都名列前茅,并累迁苏州巡抚,在这个富庶的“人间天堂”任职十多年。康熙皇帝曾多次在朝会上称赞他,甚至在南巡江苏时特别召见了他,并赠诗一首。

吴存礼并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他的仕途确实够“勤”的,但他的“勤”并非勤政爱民,而是勤于贪污行贿。在苏州巡抚任上,他向京中200余名要员行贿白银44万两。这些钱来自百姓,是吴存礼从民脂民膏中搜刮出来的。

那个曾被康熙皇帝称赞为“爱民、护民”的好官,如今已蜕变为一个“残民、害民”的贪官。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康熙皇帝的默许和纵容。当初吴存礼初入仕途时,康熙仍是一代英主,但几十年后,他只想粉饰太平,对视而不见。在此环境下,清官如同水中的油脂,逐渐被挤出官场。吴存礼正是参与到这种“变化”中,并顺势成为其中的“幸运儿”,但他的幸运很快就到头了。一即位的新帝就以“贪腐严重”为由将他开革为民。

吴存礼的成败与康熙及其孙儿的治国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曾有过英明的开端,但最终却陷入了前清后混的困境。可以说,吴存礼的成于“河工”、毁于“贪腐”的命运与康熙帝的这种变化如出一辙。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中国物流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