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的权势那么多 卫青的胆子为什么还胆小如鼠

您提供的原文非常有深度,我会努力将其转化为更生动、流畅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亲爱的读者们,胆小勿怕,接下来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吧!

在卫青风头最劲的日子里,他的副将苏建曾劝大将军:“天下贤人众多,却无人称赞您,大将军应当效仿昔日名将,招揽士人,多多举荐。”然而卫青却有自己的清醒:“魏其侯、武安侯招徕宾客后,天子常怀恨在心。我们为臣子的,只需奉法遵职,何必招纳士人?”

卫青,一个曾经的小小士兵,后来成为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的涵义是什么呢?从武帝开始,为了削弱相权,设立了内朝。丞相等正规官职属于外朝,而大司马大将军则是内朝的领导,能领衔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可以说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权力超过丞相。

所有的成就,离不开卫青的彪悍战功。《汉书》记载:“大将军青七次出击匈奴,斩俘五万余人。一次与单于对战,收复河南地,设置朔方郡。”不仅如此,卫青还提升了农耕民族的战斗力,正如军事家所言:“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但卫青的处世之道,却与一个大权在握的大司马大将军截然不同。他小心翼翼,惕厉自守。卫青深知武帝需要的是绝对威权。他出征归来,把赏金分一半给武帝宠妃的父母;在外有权处理自己的副将,却从不擅自处置,总是把副将绑起来带回给天子;他更是明示自己不敢养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他“以和柔自媚于上”。

武帝对卫青的打压却是明显的。比如元狩四年的出征,霍去病有优先选配将士的权力,而卫青只能接受挑选后的士兵。原本听说匈奴大单于在西路,武帝便让霍去病走西路;后来听说大单于在东路,又改派霍去病走东路。虽然卫青打了胜仗,但回来后,霍去病受到重赏,他的手下也立功众多,而卫青则无功而返。

这种打压固然与分权有关,想让霍去病与卫青相互制衡。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武帝的性格所致。卫青不敢论政事,永远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对于喜欢恣意飞扬、狂放浪漫的武帝来说,确实无法与卫青产生共鸣。

实际上,卫青的谨慎已经让君臣关系转化为主奴关系。一些不满的声音已经响起:“武帝傲慢地见卫青,不穿冠帽就不见。卫青虽然富贵,但始终不改奴仆的姿态。”甚至在《东坡志林》中尖锐地指出:“卫青像奴才一样,理应受到傲慢的待遇。”

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征。此后,卫青的家族成员陆续失去了爵位。曾经辉煌的一门五侯,如今只剩下卫青一人。

这些打压并非偶然,背后可能是一局精心策划的大棋。现在的卫青,虽然权势依旧,但已经日薄西山。他试图自保,为家族留一条活路,但这样的策略能维持多久呢?谁又能预料到未来呢?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各位读者有什么感想呢?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中国物流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