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公元959年,被誉为五代第一帝的后周世宗柴荣亲自率领大军,水陆并进,远征契丹。这场战役在短短的42天内,收复了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关。如此辉煌的战绩令人欢欣鼓舞。正当柴荣准备乘胜追击夺取幽州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主帅的周世宗柴荣突然病重,大军不得不班师回朝。令人叹息的是,此次战役竟是之后年中历代中原王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燕云十六州,对许多历史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尽管在地图上它看似面积较小,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争斗从未停止。长城沿线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燕云十六州恰好位于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一旦丢失燕云十六州,中原将危在旦夕。中原王朝一直视这块区域为天然屏障,不容有失。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一个全新的游牧民族在古中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崭露头角,那就是契丹。契丹在中后期就不断南侵,企图占领中原。尽管当时的中原王朝混乱不堪,但也绝非刚刚统一的边境民族所能轻易染指。据史书记载,契丹曾在与晋军的交战中派遣大部队南侵,但被晋王以步兵为主的十万大军在幽州重创,此战契丹损失惨重。

李存勖的大胜暂时阻碍了契丹南侵的步伐。契丹开始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轮的猛烈进攻。在李存勖去世后,后唐建立,乱世中的帝王更迭频繁。后唐末帝继位后,与石敬瑭的矛盾开始公开化。石敬瑭为了自身安危,向契丹求助,并向其许诺割让北方诸州给契丹。契丹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支援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帮助,石敬瑭不仅成功夺权,还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之后,石敬瑭与契丹结为父子之国,将燕云十六州等土地拱手相让。自此,中国北方门户大开,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之后的历代中原王朝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例如后周世宗柴荣和北宋都曾意图收复此地。北宋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但契丹自然不会同意。后来虽然因为宋辽两国边境进入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北宋的历代统治者并未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后金崛起后,宋金联合灭辽后却未能如愿收回失地。偏居一隅的南宋对于收复故土自然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燕云十六州落入金朝之手。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到其回到统治者的怀抱这一等就是多年。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方边防变得无险可守中原王朝只能被动防守头顶犹如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燕云十六州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原王朝的安危。拥有它中原王朝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失去它则使得中原门户大开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一历史教训也提醒我们国防之重要国家安全之重要时刻保持警惕心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韵达物流|韵达快运|韵达速递|韵达速运|韵达快递查询|韵达快递单号查询|韵达快递人工客服|韵达快递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