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诸葛亮教师在辅佐皇叔刘备于益州称帝后,曾以《后出兵表》中的“汉贼不二立,王业不偏安”表达了自身的坚定信念。这不仅仅是对刘皇叔正统地位的宣示和对曹操的必灭之志,更是其矢志不渝,决心一统中华,消除分裂,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壮志展现。
搜集配图
尽管历史并未让诸葛亮的宏伟蓝图完全实现,但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一种帝王意图统一九州的霸气和决心,其中“王业不偏安”就是一个重要理念。偏安则意味着不能称为真正的王业,更谈不上是霸业。
中国历史的进程经历了数千年,既有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有耻辱痛苦的时刻。就像并非所有的王朝都能一统天下,有的王朝只能选择偏安一隅。那么,历史上究竟有哪些王朝是偏安一隅的呢?
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封建统治下,一统天下的思想已经在统治阶层中深入人心。东周后期的“礼崩乐坏”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群雄并起。
这次长达五百年的分裂,培养了中国历史上众多偏安一隅的王朝。首先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无论是哪种说法,这些诸侯国都没有完成一统的大业,都是偏安一隅。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战国七雄。如果说这一时期还处于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前夜,那么东汉末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则是典型的偏安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彼此间的吞并和征伐从未停止,但相对于之前的混战局势,已经有了恢复和发展的迹象。三国领袖都有关于外备战、内涵养的思维。例如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等策略都是发展生产、积蓄国力的表现。这也是各自安守自己地盘的自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隋代灭陈统一中国为止的漫长历史时期。除去三国鼎立的时期后西晋王朝迅速灭亡使得历史重新回到了小国偏安的局势中。后来的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一直偏安于南方半壁江山并定都建康城。直到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才结束了这一局面。从三国到南北朝近四百年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些王朝往往只占据中原或南方的一部分地区形成偏安的局势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而未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局面 。其中南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偏安王朝之一存在了长达一百多年期间与金国多次交战最终双方达成偏安的局势共存于秦岭淮河一线直到蒙古帝国的崛起最终灭亡了南宋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 以上三个偏安时期的总时间加起来居然达到了惊人的千年历史的四分之一让人深感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