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里,中佛菩萨的塑像众多,这常常让许多人误解,认为佛教是一个泛神教或低层次的宗教。看到林林总总的佛像,有些人会想,其他的宗教只有一个唯一的教主来引领,为何佛教如此不同呢?这其实源于佛教的一个核心理念:供养佛菩萨像并不是在崇祇,而是在参悟法门。世间存在无数的事物和道理,一种方法难以完全表达,因此塑造多种佛像以方便表达佛法。
在佛教中,诸佛代表的是我们的性德,而菩萨则代表着修德。佛教教导我们,所有众生都拥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于我们的妄想和执着,这些性德无法显现。要想让如来性德显现,就必须依靠修德。菩萨代表着修行,佛则代表着我们的本性。在佛教的供养中,一般可以看到一佛二菩萨的塑像。
佛被尊为“本体”,代表着我们的空性,没有任何起心动念。因为无法用言语表达,所以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要度化众生,就需要巧妙的方法和用途。用途通常体现在两位菩萨身上,因为他们在修行中有不同的分工:一位菩萨注重理解,另一位则注重实践;一位注重理论,另一位则注重事务。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解行相应”。只有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修行目的。
现在我们来谈谈“西方三圣”——西方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梵文音译,意味着无量佛。他的无量体现在寿命、智慧、神通、道力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寿命无量,被视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么,我们能否像阿弥陀佛一样实现无量寿呢?
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里什么都不缺,本来就是无量的。”只要恢复我们的自性,就拥有了一切。那么如何找回我们的自性呢?我们需要遵循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教导。观音菩萨代表行,有着大慈大悲之心;大势至菩萨则代表解,拥有第一智慧。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一心念佛,通过净念相继、不假方便的方式自得心开。仅仅这一句佛号就能成就小乘。但要成为大乘,还需要加上观音菩萨的行,那就是大慈大悲之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发菩提心,对他人大慈大悲,对自己则要坚持一句佛号到底。这样一定能得到“无量寿”,开发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实现无量无边的功德。
《无量寿经》中有句话:“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这是阿弥陀佛在成佛前发下的大誓愿。他已经成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教主。他的话我们怎能不信呢?他的无量寿的教导和实例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实现无量寿、开发自身智慧的可能性。他的教导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