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一场震惊朝野的公案让众人哗然。那位身处后宫之中的柔弱女子,因种种原因被废黜幽禁,“阴怀妒害,苞藏祸心”的罪名扣在她的头上。《后汉书》中对于此案的描述似乎并不足以揭示真相的全部。吕思勉先生对此事有所怀疑,认为曹操的所作所为或许有不得已之处,存在为其开脱之嫌。
当我们深入此案的背后,不禁发现诸多细节之处经不起推敲。《后汉书》记载,董承父女因衣带诏之事被诛,伏皇后因此心怀恐惧,写信给父亲伏完,描述曹操的残忍行径,密谋应对之策。这一主要证据的真实性却让人生疑。如果这封信确实存在,那么它是如何传递出去的?为何在汉献帝投靠曹操后多年未被发觉,却在十四年后被揭露?
伏完作为伏皇后的父亲,是一位深谙保身之道的学者型官员。他在建安元年主动请辞实权职位,转任闲职以保全身家。如果确有这封要命的书信,恐怕他早就采取措施了,不可能不为女儿的安危考虑。也许这封信原本就子虚乌有,伏皇后之冤情深似海。
《孝献帝纪》中的一则记载也让人心生疑惑:“(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贵人曹氏为皇后。”时间之短暂,让人不禁要问,曹操究竟急什么?答案或许就在于他的守成心态以及对任何危及他既得权益的力量零容忍的态度。
曹操的一系列举动已然预示了这个结果:他将全国十四州合并为九州,巩固自身作为丞相的权力;将幽、并二州及司州四郡并入冀州,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女儿送入宫中封为夫人,以对抗强大的后族势力。斯年春天,曹操起兵四十万亲征的行动也暴露了他的试探心态和对中原腹地的担忧。
伏皇后的家族势力是汉末唯一一股与曹操不合拍的力量,必须被剪除。从案子侦办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也反映了曹操的这种心态。裴注《曹瞒传》中载有曹操派人入宫收伏皇后的画面,凄惨而不容商量。伏皇后的两个儿子被毒杀,六个兄弟及宗族百余人被连坐而死,只有十九个流徙涿郡的幸存者都是妇孺。
显然,曹操费尽心机,绝其后患。这是一桩有预谋、分步骤制造出来的冤案。《拾遗记》里描述的伏皇后形象或许并不真实,尤其那个“明”字的评价似乎并不贴切。如果伏皇后能识时务,主动让出皇后之位,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对于汉献帝来说,可用的宦官势力已成历史,外戚势力也日渐衰落,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建安二十年五月,曹操进爵魏公,六年后代汉,魏王朝诞生,正朔时代宣告终结。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那个辉煌时代的落幕,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考与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