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三位名将熠熠生辉,他们便是抗击匈奴的英勇战士——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尽管李广被后世誉为“飞将军”,其威名如虎,赞叹如潮,历史的终章却以他的失败落幕。与此相反,卫青和霍去病却屡建奇功,大获全胜。
这三位名将所处的时代,是汉朝与匈奴的激烈交锋之际。每一次的北伐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是为何呢?
马背上射箭,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技艺。一位匈牙利的马术大师曾致力于恢复匈奴人的骑射技术,在练习镫骑马时,他连续多日遭受尿血的困扰。相较之下,匈奴人从小就练习骑射,真可谓“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那是真正的“童子功”。
首次大规模出兵对抗匈奴,汉朝军队以惨败告终,原因正是吃了对方骑射之术的亏。这也暴露出传统战术在应对匈奴时的无力。
在后来的对抗中,汉朝名将卫青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战术原则。他不与匈奴骑兵较量远距离骑射,而是采用类似“肉搏”的骑兵突击,以抵消匈奴在远距离上的优势。这种战术创新,有效地遏制了匈奴的最大优势。卫青大力推广这种战术,并配合使用奇袭、断后路的战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种战术并非卫青原创,其鼻祖应该是项羽。在垓下之战后,项羽曾以这种正面的短兵战冲破汉军的合围。项羽的使用是出于鱼死网破的挣扎,而非有意为之。真正将这一战术发扬光大的是卫青。他的英勇事迹和大胆创新使他名闻天下。
随着战术的转型,汉军骑兵的武器也发生了变革。长戟逐渐取代弓箭,成为主要的作战兵器。长戟本是秦汉步兵的普遍装备,而在面对没有马镫的匈奴骑兵时,其威力更加显现。即便不能杀伤敌人,这种长兵器也能将他们顶下马背。虽然文献中并未详细记载汉军兵器的改良,但在多幅战争图画中,都能看到长戟的身影。
卫青和霍去病对游牧生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骑射技艺的精湛掌握,是李广无法比拟的。他们特殊的身份让他们能够略微“不听话”一点,也比朝廷中的将军们少了很多包袱,这也是他们敢于改良战法的另一层原因。
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是名将后代,家传射箭技艺。他的骑射之术甚至在匈奴人之上。“成也骑射,败也骑射”,他过于依赖自己的特长,忽略了汉军与匈奴在骑射水平上的差距,导致他在对匈作战中败多胜少,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许多年后,李广的孙子李陵也败在了匈奴手中。责任似乎并不在李陵本人。他仅率五千步兵孤军深入,遭到单于主力的围攻,十万多匈奴骑兵苦战多日才获胜。这证明了单靠骑兵很难战胜汉军的正规步兵。李陵的英勇抵抗和失败,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汉武帝、司马迁与李陵之间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历史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