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年羹尧”,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今天我们要聊的并非像二月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所描述的那样,因为“孙嘉诚”被杀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实际上,历史上的年羹尧与小说中的情节并无交集。
年羹尧真正失去宠幸的转折点,是在雍正二年,也就是公元1724年的十月。那时,他仗着自己的军功和雍正的宠幸,做出了一些极度傲慢的举动。当他从甘肃赴京的路上,经过陕西和直隶时,竟然命令封疆大吏如陕西巡抚范时捷和李维钧等下跪迎接和送别。这种举动无疑超出了应有的界限,毕竟这些封疆大吏至少是二品官员,没有必要给年羹尧这位一品官员下跪。
当他抵达京城时,雍正皇帝派出了许多王公和大臣去迎接。按照礼节,年羹尧应该下马回礼。他不仅没下马,对那些迎接他的王公也只是稍微点了点头,对那些跪着迎接他的人更是连看都没看。他的态度极其傲慢,仿佛自己才是皇帝,而雍正只是臣子。
虽然年羹尧当时傲慢无礼,但雍正还能容忍。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彻底触动了雍正的底线。那就是年羹尧进京后,京城中流传的传言,说雍正嘉奖将士是因为年羹尧的请求,甚至说雍正惩处大臣也是听了年羹尧的谏言。这些传言足以表明,年羹尧在百姓心中的声望已经超过了身为君主的雍正。
在此之后,雍正对年羹尧的宠幸大大降温。等到年羹尧回到甘肃后,他接到了雍正的一道圣旨,上面写满了功臣如何保全自己名节的教诲。雍正希望借此敲打年羹尧,让他懂得为臣的本分。年羹尧此后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可能已经有了别的想法。
到了雍正三年,也就是公元1725年的正月,雍正皇帝发现书面警告毫无作用,便公开表达了对年羹尧的不满。这一年,年羹尧似乎也开始与雍正对抗,他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奏了一本针对驿道金南瑛的参奏,只因金南瑛不能为他所用。雍正明白年羹尧的如意算盘,因此在朝堂上直接指出年羹尧是在铲除异己、结党营私,并驳回了胡期恒的参奏。
从此,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彻底撕破脸,开始了长时间的斗法。但无论如何,雍正毕竟是一国之君,年羹尧再高的官职、再大的军权也无法与皇权抗衡。最终,在同年五、六月间,雍正撤去了年羹尧的所有本兼官职,并在同年九月下令逮捕并押送年羹尧到京城接受审判。
经过近三个月的漫长审判,朝中的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了包含九十二条大罪的终审奏折。虽然雍正念及年羹尧的军功而免他一死,但他的长子被判死刑,其他儿子也被判处至少守边十五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年羹尧落得如此惨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