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从狭义上讲,特指雄性象的长牙,然而广义上,这一称谓也可涵盖其他动物的獠牙或骨骼,如猛犸象、河马、野猪、海象乃至鲸鱼的獠牙。象牙,因其稀有性和独特的质地,历来备受珍视,被加工成各类艺术品、首饰和珠宝,甚至在台球和钢琴制造中都有其身影,成为了一种极其昂贵的原材料。
探寻象牙的奥秘,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内部构造。牙齿和獠牙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都由牙髓、牙髓腔、牙本质、牙骨质和珐琅质构成。其中,象牙雕刻品主要由牙本质组成,这是牙齿或獠牙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无机部分主要由碳磷灰石构成,内部存在着极其细微的管道,这些管道从牙髓腔向外辐射至牙骨质。不同动物的象牙,其管道结构各异,直径在0.8至2.2微米之间。
观察象牙,最直观的是其色泽和纹理的变化。随着时光的流逝,象牙的表面会逐渐泛黄,由淡黄渐变为姜黄、深黄,最终呈现为浅棕色。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往往深浅不一。岁月的痕迹还表现在表皮上出现的“雀丝”,这是短头发丝样的浅纹。越古老的象牙器,雀丝越多、越黑、越深、越长,甚至表现出裂纹。而人工做旧的象牙器,虽然表皮有色,但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也不自然,嗅之,更有一股烟呛味。
在鉴别象牙雕刻品时,除了观察色泽和纹理,还需从其艺术风格入手。以清初的观音像为例,其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风格。深浅刀法并用,线条圆浑而挺拔,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而近代仿制的观音像,其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软弱。
还需警惕“旧料新雕”的牙雕。即用旧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取旧牙器的一部分进行改造。对此,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方面进行鉴定。在款识辨析方面,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特别警惕以假冒真,特别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比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书刻作品清新秀丽,气势连贯,仿冒品则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象牙的鉴别需要对其特性有深入的了解,从色泽、纹理、艺术风格到款识都需要仔细甄别。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欣赏和收藏到真正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