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贮窖的世界里,选址是首要的步骤。你需要寻找一片坚实的土地,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雨水难以侵扰。这样的环境,如同诗中的世外桃源,为青贮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庇护所。
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被精心挑选,青贮窖的形状——圆形或长方形,都需要与土地紧密贴合。窖壁笔直光滑,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既不透水也不透气。为了有效利用空间,窖的宽度通常会被设计成小于深度,比例约为1:1.5-2。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原料自身的重量将其压实,还能降低损耗量。圆形窖的直径通常在1.7-3米之间,深度适宜为3-4米,底部呈锅底形。规模养畜则更倾向长方形窖,宽度在1.7-3米之间,深度为2.3-3.3米,长度则完全取决于青贮的数量。每一个角落都设计得恰到好处,边角圆润,便于原料的下降和压实。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青贮料的损失,窖底和四周都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密封环境,为青贮原料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保存空间。
接下来,我们要计算青贮窖的容量。这是一个精确的过程,需要根据原料的含水量和切碎程度来确定。例如,玉米秸在含水量少、切得细碎的条件下,每立方米的重量约为430-500公斤。有了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轻松计算出窖内青贮料的重量。圆形窖和长方形窖的计算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能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在制作青贮原料时,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当天割割当天贮。每一步操作都至关重要,从检查窖底与壁是否铺好“垫底”,到开机铡草、切碎长度、装窖、压实,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特别注意的是,原料应避免在窖外暴晒过久。装入的原料要随时摊开,如过干则均匀洒水。每装30厘米就需要压实一次,尤其是窖的四周更要特别注意。当青贮料装满并高出地面0.5-1米时,呈圆顶形后封窖。封窖的过程也十分重要,先用塑料薄膜覆盖,再加一层软干草和土夯实,最后将表面拍光滑。封好后,还需在距离窖口四周1米处挖一条排水沟,并定期检查窖顶部是否有下陷现象。
最后一步是鉴定青贮料的品质。在一般生产条件下,通过闻、看青贮料的气味、颜色和质地,就能评定其品质的好坏。正常的青贮料带有芳香气味和浓烈的酸味,颜色越接近原料本色越好。质地松软且略带湿润,茎叶保持原料状态并清晰可见。若酸味较淡或带有酪酸味、臭味,色泽呈褐色或黑色,质地粘成一团或干燥而粗硬就属于劣质青贮料了。质量过差、粘结发臭、发霉变黑的青贮料是不能喂给牲畜的。这个严谨的过程确保了青贮料的品质,为牲畜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