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队改名一小步,职业发展一大步(体坛走笔)

中超、中甲、中乙及中冠升级俱乐部的非企业化名称改革正如春风拂面,上海海港队、山东泰山队、沧州雄狮队等纷纷崭露头角。这一变革,虽看似俱乐部名称的微调,实则映射出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型。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高瞻远瞩,倡导俱乐部地域化,鼓励名称非企业化。这一改革对于俱乐部而言,意味着真正地扎根所在城市,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化。细数欧洲高水平联赛与近邻日本的联赛球队,其中立名称早已深入人心。比如曾在我国中甲遗憾降级的北京人和队,多年来频繁更名、迁徙,这无疑影响了其足球文化的积淀和球迷忠诚度的培养。

尽管足球改革发展方案已实施五年,尽管已有“大连人”等深受球迷喜爱的俱乐部名称涌现,但总体来看,俱乐部在改革动力方面仍显不足,更名进度缓慢。多数俱乐部仍采用企业冠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足球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和俱乐部的长久运营。在此背景下,中国足协以强制手段推进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无疑是符合足球改革精神的积极举措。

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和俱乐部投入降低的背景,使得这一改革面临更多挑战。但我们要看到,多支俱乐部出现的经营危局并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在于前些年的“金元足球”带来的泡沫。中超俱乐部过高的单一股权投入,导致俱乐部过于依赖母公司“输血”,自身商业开发能力不足。一旦母公司撤资或面临资金压力,俱乐部便风雨飘摇。

要想打造一支能够经历风雨挑战的百年球队,俱乐部需深化改革,拿出更多勇气、魄力和智慧。除了推动名称中性化外,还要大力压缩俱乐部总支出、推动球员限薪等。这些措施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些俱乐部的财务困难、大牌外援流失、联赛观赏性降低,但从长远看,是抑制“金元足球”和投资泡沫的必经之路。

对于俱乐部而言,如果不能从生存的高度意识到改名背后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不能加快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化,那么终将被市场淘汰。

对于中国足协而言,需要真正了解各俱乐部的合理诉求和“痛点”,通过顶层设计、保障政策,引导俱乐部在融资、营销资源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尽快成熟。只有帮助职业足球市场在困境中实现“软着陆”,才能让中国足球事业蒸蒸日上。

名字正则心顺,中国足球需摒弃浮躁,从“改名”这样的“小事”做起。始终遵循现代足球发展规律,坚定朝着足球改革发展方案确定的改革方向前进。如此,定能把俱乐部建设得更加坚实,让联赛更职业,把中国足球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宁波物流公司|绍兴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排名|苏州物流公司|物流公司电话|天津物流公司|深圳物流公司|杭州物流公司|东莞物流公司|北京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