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的林女士在食用前一天未吃完的桃子时,遭遇了一次令人震惊的意外。她的口腔内突然传来一阵刺痛,她惊讶地发现桃核内竟然有一只蜈蚣。一夜过去,林女士因嘴唇肿胀并伴有麻胀痛感而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经过抗过敏治疗,目前她的病状已有所好转。
蜈蚣,这个在我国民间被称为“五毒之一”的生物,经常出现在人类的活动区域。那么,蜈蚣的毒性到底有多可怕呢?我们为何没有被其毒死呢?
蜈蚣,这个拥有众多步足的生物,属于陆生节肢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上都有步足。由于其众多的脚,蜈蚣也被人们称为多足生物。在我国,蜈蚣的分布十分广泛,但因其畏惧阳光,通常都在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的环境下生活。
在夜晚,蜈蚣会出没在砖石缝、墙角、堆积的树叶和腐烂的木头等地,捕食青虫、蜘蛛、蟑螂等。到了冬季,它们会潜伏在地下进行冬眠,而在次年的惊蛰过后,它们又会重新出现。
蜈蚣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具有凶猛的性格和广泛的食物范围。其脚呈钩状,锐利无比,能够排放出毒液。据历史记载,蜈蚣起源于希留利亚纪,至今已存活2800多种。
关于蜈蚣的毒性,民间流传着许多说法。大人们通常会告诉小孩,蜈蚣的每只脚都有毒,只要被其爬过就会中毒。但实际上,如果被蜈蚣咬伤,其毒腺会分泌大量的毒液,注入被咬者的皮下,导致中毒现象。
尽管蜈蚣是有毒的,但其毒性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实际上,蜈蚣的毒液中含有两种类似蜂毒成分的物质,分别是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蜈蚣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那么,蜈蚣的毒性到底有多强呢?通常情况下,普通的蜈蚣毒性并不能毒死人,因为其毒液量并不大,对人类不会构成生命危险。如果被蜈蚣咬伤,要及时将毒液挤出(处理方式和处理蜂毒十分相似),避免毒液扩散到周围的皮下组织。随后,对伤口进行清洗,洗完之后可以用小苏打水清洗,然后外敷新鲜的桑叶。若条件不允许,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在自然界中,食物链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不仅维持了种群数量,还维持了生态平衡。蜈蚣作为“五毒之一”,其天敌竟然是人们饲养的家禽——公鸡。公鸡吃蜈蚣如同人类吃面条一样,一口一根,完全不用担心被中毒。
公鸡作为人类饲养的家禽,其嘴巴坚硬,拥有一对翅膀,性情凶猛。当公鸡遇到蜈蚣时,首先会将其啄死,然后吃掉或者一口吞下。由于蜈蚣的毒液属于蛋白质类型的物质,需要在鸡的血液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在公鸡吃掉蜈蚣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给蜈蚣释放毒液的机会。
蜈蚣作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节肢动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安全地与之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