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场景:客人在饭馆酒肆饱餐一顿后,随意在桌上留下一些碎银,然后潇洒离去。店小二往往连数都不数,就热情地送客。很多人不禁好奇,电视剧里的这一幕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还是仅仅为了情节需要?难道在古代,碎银真的那么值钱吗?
实际上,古代的白银确实有着极高的价值,而且主要是富贵人家的专属。普通百姓大多使用铜钱。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贫穷人家得到一锭银子时的惊喜表情,是真实存在的。有些人甚至一生都无法拥有白银。每个朝代的银两价值与现在的货币有所不同,大致折算下来,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三千块。有钱人家出门携带几两银子并不稀奇。
早在西汉时期,老百姓就开始使用白银,但并非普遍。直到宋朝,白银才全面流通。之前,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铜钱,因为铜钱购买货物方便,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零钱。而白银因其价值较高,使用起来相对麻烦。白银的面值有五两、十两、五十两等不同规格,使用时需要称重剪碎,再找零。这个过程在《红楼梦》中也有所提及。
古代有专门称银子的小型称具,是刘承硅发明的精密仪器,名为戥子。找零时,先称银子的重量,然后用钢剪或凿子将其剪碎。这一过程在电视剧中也有所展现。《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就描绘了这一过程:“那婆子站在外头台矶上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
由于收到的碎银子不便管理,于是有了“倾银铺”这一行业。倾银铺是专门熔铸银锭的店铺,按照要求将碎银子铸成元宝样式。
虽然碎银子很有价值,但它也有许多不便之处。比如,携带时如果数量多会很重并且显眼,容易成为小偷和山贼的目标。在一些小地摊和小商铺,白银并不受欢迎,因为小额交易时白银的计算较为麻烦,小商家很可能没有钢剪和戥子。每个朝代的经济状况不同,时期一两银子的价值也有所波动。一两个人吃顿饭用少量的铜钱足以支付,用碎银子结算时,店小二一看就知道客人给的钱超出了饭钱,所以即使不会算账也会热情地送客。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五两的银子,其价值也可能有所不同。细心的人会在电视剧中发现,有些人拿到白银会仔细察看其成色,并用牙齿咬一下以判断其硬度。这是在评估银子的纯度。有些人因生活所迫会用银子做的首饰作为银两使用,而倾银铺只要收到的是银质材料,都可以铸成银两。纯度越高的银,颜色越白越亮;含有杂质的银两则色泽较差。那种五十两的大银锭一般是做大买卖时才用得上的,碎银子则更多是达官贵族的使用,铜钱则是普通百姓最常使用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