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4月22日,德国网体育专栏报道:重塑活力,从体育“补课”开始
记者王恒志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之下,孩子们长时间宅家,有的增胖,有的视力下降。如今,随着社会生活逐步回归正轨,补回缺失的体育课已成为孩子们当下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将身心健康置于教育首位,让体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推器。
回顾历史,毛泽东在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理念,百年间被国人深入理解与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自主锻炼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的未来,孩子们的体育锻炼状况仍令人担忧。各省区市的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小胖墩”、“豆芽菜”现象依然存在,近视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固然多元,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许多年轻家长已经转变了观念,但在整体环境下,他们仍常常陷入矛盾和无奈。这一点从当前的体育培训业发展现状可见一斑。虽然青少年体育培训近年来发展迅猛,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业加重,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却急剧减少。显然,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仍然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此次疫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峻。长时间的隔离让孩子们严重缺乏锻炼。虽然空闲时间增多,但真正用于锻炼的时间却并不多。这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与社会、家庭氛围的缺乏有关。当家长们为学业担忧需要补课的体育“补课”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需求。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在于让每个孩子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学会受用终生的体育技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体育能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变成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的合格公民。”不论怎样看,体育都应当承担起这份重任。
如同所有正确的改革,只要方向正确,剩下的就是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地去执行。虽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与阻力,甚至出现负面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目前,体育和健康中国的逻辑关系已经明确,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我们需要的是坚定摆正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位置——这不仅是在学校层面,也在于家庭和社会层面。只有当各方都达成真正的共识,并尽全力维护和保证共识的落地,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份共识带给我们的“红利”。这份“红利”将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巨大财富,强国少年也因此而更加强大。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体育“补课”行动中,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健康与未来助力。
(德国网体育专栏报道 通讯员王恒志 责编:杨乔栋、胡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