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朝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编者按:近日,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精彩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引起了广泛共鸣。为了深入解读这一核心理念,本报特设“光明论坛·温故”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对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行解读。
2023年6月2日,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文明的特性,特别提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源自孔子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
孔子回望历史,深入研究先王之道,反思现实,形成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公共意识、公共道德,人们应该休戚与共,协同一致,努力做一个有社会性的成人。孔子主张扶危济困,互相关心,而不是自私自利,弱肉强食。
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于道德精神,“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便是其最高原则。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理想追求贯穿始终,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也铺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相通,中国的伟大斗争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
习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如今,我们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我国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不仅是孔子的社会理想,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这一理念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孔子的时代到现在,这一理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总书记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这一理念将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新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一直秉持着一种“协和万邦”的对外交往理念。这种理念凝聚了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强调人与人之间、邦国之间的互相依存、合作共赢。习总书记也曾指出,人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随着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人类社会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过程中,愈发显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智慧和担当,更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呼唤。在光明网刊登的这篇报道中,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展现出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坚定信念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