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是那些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一般而言,行星的公转方向和其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是一致的。不同于恒星,行星并不会发生核聚变反应。至2012年,人类已发现的行星数量达到了七百五十八颗。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肉眼可见的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为人类所知晓。随着科学的进步,太阳系中的行星数量确定为九颗,包括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一知识在教科书中被广泛传播。
2006年后,随着对冥王星研究的深入,学术界认为冥王星并不符合行星的定义,因此被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太阳系中的行星数量减为八颗。
在日心说被证实之前,地心说曾是太阳系基础理论的主流观点。随着人们对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深入了解,发现大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是一致的,唯独天王星例外。其自传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仿佛在轨道上横滚。冥王星因缺乏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共同特性而被除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发现历史:
一、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在冥王星被降级之前,它曾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水星在中国被称为辰星,具有最大的轨道偏心率。由于其非常接近太阳,肉眼难以观测,只有在日食时才有可能看到。水星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被苏美尔人发现并观察。
二、金星
金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最接近圆形的星球。在我国,金星被称为太白或太白金星。金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的内侧,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最接近地球。由于望远镜的发明,伽利略得以观测到金星,并为其提出了日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三、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的概念由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五世纪提出,并由亚里斯多德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四、火星
火星在许多地方与地球类似,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甚至已经在火星上登陆了探测器。
五、木星
木星也是在史前就被人类发现。虽然其质量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但却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拥有多达68颗卫星,是一个气态的巨行星,没有实体的表面。
六、土星
土星由伽利略首次发现。其明显的特征使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荷兰天文学家解开了土星的秘密,使其在人类认知中更加深入。土星在我国被称镇星,体积仅次于木星。至于土星的其他独特之处则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