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古代伊始,对西域的拓展便成为了一项重要战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古代中原向西域延伸出了一块狭长的区域,这块区域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片西域之地,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有着特殊的价值。如今,我们称那条延伸至西亚及欧洲的道路为“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商路,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认知与理解,实际上是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上得出的结论。在古代社会,人们并不认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国家有益,甚至可能认为这样的交流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经济方面,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中国本土的物资足以满足需求,无需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即便有交换,也大多是些奇异的、无实际用途的物品。在古代人看来,追求这些物品会损害道德,甚至会认为追求这些物品的人是败家子。粮食盈余时,最好的选择是储存起来,而不是用于交流。这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粮食丰收的时候并不多,因此需要防患于未然。古代对商业的抑制和对商人的打击力度很大,认为商业是不稳定的因素,会破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结构。
在文化方面,古代中国同样拒绝交流。从汉武帝开始,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此后,所有的言论都要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依据,否则就会被视为歪理邪说。在这种背景下,外来的文化自然不会受到重视。而且古代还有一种中原国家文化优越论的观念,认为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来学习中原文化。中原国家对周边地区负有文化输出的责任。古代的航海活动并非为了学习别国的航海技术,而是为了展示大国的形象。
那么,古代拓展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边关的安全问题。在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的崛起对南方的中原国家构成了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等中原国家开始与西域的国家和部落建立联系,意图从两个方向夹攻匈奴。虽然实际效果有限,但汉朝确实不断往西域开拓,控制的面积越来越大。除了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有对疆土的诉求。虽然相对于南方和东方的大海以及北方的沙漠和沼泽来说,往西北方向的西域拓展是扩大版图面积的最佳选择。西域的战马对中原国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也是古代帝王们拓展西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拓展西域并非完全出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目的,而是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其中既有边关安全、疆土诉求等战略因素,也有对战马等资源的实际需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拓展西域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