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艺术,深藏着一套精密而微妙的技巧。在这其中,最省力的方法莫过于正确打开喉咙,使声带得以恰当闭合以阻止气流逸散,从而实现声音的柔和转移。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声音位置的安放”。
当我们谈论唱歌时,喉咙的打开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动作,而是一种对声音位置的艺术把握。当喉咙被恰当地打开,声音便从声带出发,像一道流动的音符,迅速而柔和地穿越大牙根和鼻咽腔,停留在这两个区域之间。这就像是在一个宽广的乐池中找到了声音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声音位置的安放”。在这里,声音得到了共鸣,变得更加饱满和富有质感。
这个声音转移的过程,在声乐术语中被称为“声音位置的安放”,而这个安放点的位置,就是声音的共鸣点。在唱歌的过程中,无论是字腹还是字尾,都应该统一地将声音安放在这个高位置上。这就像是在一个大型的交响乐中,所有的乐器都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和谐音调,以便协同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具体到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母音形式(如a、y、u、ai、ao等),这些母音在歌唱时都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将声音安放在高位。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有一个被称为“十三辙”的分类系统,它详细描述了不同的母音形式及其在歌唱中的应用。无论是哪种母音形式,都需要在唱歌时将声音安放在高位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声音的和谐统一和流畅表达。字尾的处理也同样重要,需要在字腹的高位置上柔和地收准、收住。这样,每一个音符都能得到完美的表达,唱歌的艺术也就得以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