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 为何中原王朝要不遗

在古代中国,燕云十六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名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深入了解这一区域背后的故事。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被誉为五代第一帝,他率领大军水陆并进,远征契丹。在这场战役中,柴荣在短短的42天内,先后收复了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关。这场大捷无疑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喜悦。正当柴荣准备乘胜追击,夺取幽州之时,噩耗传来。柴荣突然病重,无奈之下,只得班师回朝。令人叹息的是,这场战役成为之后年中,历代中原王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尝试。

燕云十六州,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虽然它在地图上看似面积不大,但其所处位置却极为关键。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冲突焦点,常常集中在长城沿线附近。燕云十六州恰好位于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它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原的安危。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一个全新的游牧民族——契丹,在古中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崛起。契丹人凭借自身的优势和中原的混乱,屡屡南侵。尤其是统一契丹后,他们更是野心勃勃,意图占领中原。史书记载,契丹曾趁与晋军交战之机,派遣大部队南侵。虽然契丹骑兵号称三十万,但在晋王的沉着应对下,还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晋军大获全胜。

李存勖的大胜暂时阻碍了契丹南侵的步伐。契丹开始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轮的猛烈进攻。在李存勖去世后,后唐建立,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权更迭。

在乱世之中,石敬瑭作为李嗣源的女婿被委以重任驻扎北部防线。他与后唐末帝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为了防范石敬瑭拥兵自立,石敬瑭也开始产生反叛之心。最终,石敬瑭为了自身利益,向契丹求救,并许诺割让北方诸州给契丹。契丹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支持石敬瑭。最终,石敬瑭顺利取代后唐建立政权,并与契丹结为父子之国。这样,契丹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等土地,自此中国北方门户大开,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原王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之后的历代中原王朝都试图收复这一战略要地。无论是后周世宗柴荣还是北宋的赵匡胤,都未能如愿。尽管后来宋金曾订立联合灭辽的协议,约定归还燕云十六州,但金朝并未履约。偏居一隅的南宋对于收复故土自然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燕云十六州落入金朝之手。从燕云十六州丢失到其回到统治者的怀抱,这一等待就是多年。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后北方边防变得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得以长驱直入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中原王朝只能被动防守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中国物流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