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扎染的介绍

扎染,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面料图案制作技艺,关于它的起源有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起源于秦汉时期,尽管目前还没有出土的实物证据;另一种则指出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从新疆阿斯塔纳第六区一号墓出土的织物可见其端倪。这些出土织物展示了成熟的扎染技术,已用于妇女的服饰之中。

唐朝,一个衣冠鼎盛的朝代,人们对配饰装配及面料图案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扎染,作为面料纹样的贡献之一,在这一时期技艺精湛、品种丰富。女诗人薛涛在她的《海棠溪》一诗中,用华丽的辞藻赞美了扎染的美丽,诗中的“水面鱼身花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生动描绘了扎染的绚丽景象。

在唐朝的多幅卷轴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美丽的扎染服装。如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作时的情景。画中妇女的下裳是典型的捆绑而成的大圆圈纹,上衣图案可能是先经过扎染,然后在扎染的留白处施以刺绣图案,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

五代十国时期,扎染仍然保持着繁盛的局面。《陶谷清异录》中记录了一位对扎染帐子近乎癫狂的穷书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可见古人对扎染的热爱之深。

到了宋朝,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穿着扎染品的服饰。室内家具饰品等也无处不见扎染艺术品的身影。物极必反,宋朝时期由于某些禁令的颁布,耗费工时和人力的扎染逐渐淡出了面料纹样的舞台。尽管如此,元明清时期的扎染仍然有所发展。在元代的《碎金》一书中,就有关于“蜀缬”的记载,即蜀地的扎染。由于蜀地扎染生产批量大、形成的艺术风格独特,深得皇家赏识,因此有专门名目载入史书。

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的历史长河,扎染作为面料图案制作的方法之一,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落等各个阶段。如今,自贡扎染、云南扎染、南通扎染等传统扎染技艺的流传,为当代扎染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艺术实践环境。我们应该敬仰并珍惜这一传统技艺,让它继续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韵达物流|韵达快运|韵达速递|韵达速运|韵达快递查询|韵达快递单号查询|韵达快递人工客服|韵达快递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