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将禁止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她主张严厉打击那些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的企业和平台,并对违规的游戏运营商和平台服务商加大处罚力度,一旦查实,坚决予以清退。
全面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无疑将彻底切断未成年人与游戏之间的联系。这一举措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虽然这样能彻底剥夺青少年通过游戏获得的娱乐、学习和社交等需求,但游戏作为与AR、元宇宙、5G等新技术紧密相关的产业,在游戏开发、运营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关系到庞大的经济产出和就业岗位。电竞产业作为青少年运动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一个亮点。对未成年人使用网游服务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似乎并不够明智。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游服务,做到用之有度、管之有理。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庞大,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完全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游可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针对身心尚未成熟、自控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构建更加完善的触网管理和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家已采取措施限制游戏平台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时长。未成年人使用网游仍然存在着诸多漏洞,如使用成人账号登录、超时玩游戏、高额充值等问题。部分游戏平台在用户身份审核上不够严格,使得未成年人能够轻易绕过防沉迷模式。在电商、社交平台等渠道,存在大量的游戏代充服务,这些平台对于未成年人充值未设置上限,导致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突破充值限额。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压实平台责任。有专家建议,可以对用户玩游戏及充值进行人脸识别,提供更全面的用户信息验证方式,减少代充等操作空间。应强制执行手机、电脑、学习机等终端设备预装家长监控网络管理的软件,这将有利于家长实时或定期查看孩子使用网游的实际情况,及早进行干预。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也需要加大对于商家向未成年人兜售代充服务、账户注册作弊服务的监管力度,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切实承担责任,堵住各类管理盲区。
“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需要谨慎考虑,而游戏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责任仍需得到进一步强化。监管部门需要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出台细化管理举措,确保未成年人的网络世界安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