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时期,有一位大臣,他因执行朝廷之命诛杀了本可立功的将领,最终导致了自我毁灭的悲惨结局。这一切,还要从他与魏延之间的纠葛说起。
魏延,曾是蜀国的大将,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深受刘备的重用。在北伐过程中,他因居功自傲,试图另谋他法。当时,诸葛亮病重,为了稳定军心,他私下与杨仪等人商讨后事,并安排了退守的战略。诸葛亮原意是让魏延负责断后,若其不同意,则大军自行撤退。
杨仪并未完全遵循诸葛亮的命令。他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态度,魏延不同意退兵计划,希望能与费祎共同谋划。费祎明白魏延的固执,便以需与杨仪商议为由,迅速返回大营。魏延反应过来后深感后悔,急忙打探杨仪等人的消息,得知他们将要按照诸葛亮的遗愿行事,无奈之下,他只能带领部下向南撤退,途中烧毁阁道以阻杨仪等人追赶。
杨仪等人紧随其后,追上魏延部队后便展开数落。魏延的部下听闻杨仪的言论,纷纷感到惭愧并四散逃走。魏延无奈,只能带着儿子和亲信逃亡,但最终被杨仪的手下擒获并处死。
杨仪因此功成名就,理论上他理应顶替诸葛亮担任丞相一职。刘禅却仅赐予他中军师的职位,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军队。这让心胸狭隘的杨仪心生不满,整日怨天尤人,逢人便诉说自己的委屈与朝廷的不公。他的身边人因他的臭脸而敬而远之。
费祎因与杨仪交好,特意探望他,但杨仪却口不择言,表达若与魏延同谋的遗憾。费祎听后警觉,认为他有叛逆之心,于是私下揭发了他。杨仪被流放,但他仍然继续上书表达不满,最终被朝廷下令逮捕,落得自杀的下场。
其实,杨仪早该觉悟。诸葛亮在世时并未赋予他重要职位而只是让其领军出征这说明他不是诸葛亮心中的宰相人选。在魏延事件中他不仅仅只是立了功但部队溃不成军也有他的责任。诸葛亮要求传达遗命而非简单试探才使魏延有继续作战之念。
杨仪的犹豫不决给了魏延可乘之机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意。虽然诸葛亮在魏延和杨仪之间明显倾向杨仪但不赋予军队大权也说明诸葛亮对杨仪有顾虑。两人存在思想决策上的分歧:诸葛亮主张稳扎稳打的北伐战略而魏延则希望一举取胜。若让杨仪决断他也会选择跟魏延同样的路子。此外杨仪心胸狭隘而魏延则能善待部下周围的人多让他三分。
杨仪失败的根源在于他既容不得别人跟他意见不合也不听从上级指示。他的能力和才干虽值得肯定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若由他担任宰相周围与他意见相悖的人必将遭殃。面对魏延的事件他未考虑到自己的失误反而居功自傲四处抱怨处境这也决定了他的结局不容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