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势之战曹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难道说蜀汉的实

兴势之战:司马懿的谋略与曹爽的决断

在历史的长河中,兴势之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魏正始五年(244年),当时曹魏政权的权力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政权被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军界,另一方则是曹爽把控的政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

兴势之战,从战役的初期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一切,从司马懿在这场战役的四个关键节点——“起、承、转、合”上可窥见一斑。

让我们看看“起”——战役的起点。自魏明帝曹叡驾崩后,曹爽与司马懿在军政两界的争斗不断升级。兴势之战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曹爽虽然手握军权,但在军界的威望却不及司马懿。为了完成魏明帝的嘱托,树立自己在军界的威望,并对司马懿完成夺权,曹爽积极筹划了兴势之战。司马懿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野心家,从一开始就极力阻止这场战役。他在《晋书》中被记载为对曹爽直言“止之,不可”。可见,曹爽伐蜀的军事行动在起步阶段,就没有得到司马懿的全力支持。

接下来是“承”——承接战役的开展。尽管司马懿在曹爽计划伐蜀之初极力阻止,但终究未能制止其军事行动。于是,他在随军将领的选择上动起了脑筋。从曹爽所带的将领可以看出,司马懿并未将亲信干将,特别是骁勇善战的将领悉数派出,而只是派出了郭淮。这种情况下,曹爽只能带一些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近侍随从作为主将前往前线。这就为曹爽在作战之初无法有效指挥大规模进攻埋下了伏笔。

再来看“转”——战役的转折点。在战役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身为司马懿阵营的先锋都督郭淮突然脱离大部队,对伐蜀大军造成了重大影响。郭淮是曹魏政权中少有的知蜀派人士,长期在前线与蜀汉作战,军事经验丰富。他却以“度势不利”为由,擅自带领前锋部队离开前线,脱离主力部队。这样一个决定很难想象只是一个前锋都督能够做出的,其中一定有司马懿暗中的全力支持。

最后是“合”——战役的结局。在战斗进展不顺时,曹爽的十万大军后勤补给迟迟未到。正史中虽未给出明确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当时散骑常侍、常伴魏少帝左右的钟毓写给曹爽的书信中窥见一部分朝臣对曹爽伐蜀的态度。信中表达了对曹爽征伐的反对态度,暗示朝中并没有给予曹爽足够的支持。

兴势之战的失败,实际上是司马懿与曹爽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司马懿在整个战役中处处掣肘曹爽,甚至不惜以曹魏十万大军的全军覆没为代价。这场战役不仅揭示了司马懿的谋略,也展现了曹爽的决断和无奈。

韵达物流|韵达快运|韵达速递|韵达速运|韵达快递查询|韵达快递单号查询|韵达快递人工客服|韵达快递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