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上半年各城市GDP的揭晓,我们见证了即便在疫情大环境的冲击下,大部分城市依然稳住了大局,继续前行。服务业在这场挑战中受损较大,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总部和省会城市整体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普通城市则表现略好。这一趋势导致各大城市的GDP产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那么,跻身GDP前20强的国内城市,它们的产业构成究竟如何呢?这些城市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强大的工商业实力,第一产业规模极小,因此我们主要关注它们的工商业产业规模。排名依据的是各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而非GDP总值。
从城市特性来看,大总部和省会城市凭借服务业的优势,尤其是商务总部、科研教育机构以及金融业的发达,再加上商贸、物流的虹吸能力,使得服务业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相反,普通类型的城市主要以工业为主,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和规模相对有限。
在GDP构成中,服务业增加值比例的上升意味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下降。在20强城市中,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的大部分是北上深和各大省会城市。
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内二产比重最低的城市,其GDP中服务业的比重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它们的工业规模并不弱,但相对于庞大的服务业规模来说,二产比重显得相对较低。
像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等国内大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超高,都在60%以上,而第二产业比例则相对偏低。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工业虽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相对于服务业来说规模较小。
与之相反的是普通型城市,它们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缺乏高端服务业,房地产、金融等产业规模无法与省会城市相提并论。如苏州、宁波、无锡等发达二三线城市,它们的二三产比重相对均衡。
佛山市、泉州市和南通市更为普通的地级市,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各项服务业产业规模偏小。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发展工业、做大做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青岛市是一个特例。作为曾经以工业闻名的城市,近些年其在工业领域的表现有所不振。其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偏低,显示出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对于非省会城市来说,过高的第三产业比重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制造业的不振。这些城市本身不具备省会城市的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空间有限,因此仍然应该以工业为本。
许多网络文章片面地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城市或经济就越发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城市的类型和具体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同样重要。例如,南宁市虽然第三产业比重高达60%以上,但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很发达。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就是上半年GDP前20强城市的具体产业构成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