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又称表意文字,是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图画和花纹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字形式。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率先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形式写起来既慢又难以理解。随着时光流转,象形文字的图画性质逐渐减弱,象征性质逐渐增强,成为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常见的象形字如甲骨文、楔形文字等,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图画和花纹中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在于纯粹利用图形来代表文字,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形状上非常相似。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就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则描绘了一匹有马鬣和四腿的马。这种造字方式非常直观,让人一眼就能理解其含义。随着象形文字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化为表意文字,并出现了其他的造字方法,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等。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然建立在原有的象形字基础上。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也是现存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这些象形文字记录了古代文明的重要信息和文化传承,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若非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之际,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慧眼识珠,发现隐藏已久的秘密,或许至今考古学家们仍在迷雾中徘徊,无法辨识这种神秘的文字。那是1799年的一段传奇,这些法国学者在一片尘封的历史废墟中,发掘出一块写满文字的黑石碑。这块石碑犹如时空隧道,通往古老的文明。碑文深邃复杂,采用三种语言雕刻: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后期的埃及文字。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千变万化的文化画卷。
其中一位才华横溢的法国古代语言学者吉恩·保罗·商博良,沉浸于这神秘的文字海洋中。他潜心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商博良的解读之旅并非坦途。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法,通过对比石碑上的文字,先辨识出属于埃及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以此为跳板,他逐步解锁了其他象形文字的含义。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这一重大发现公之于众,震惊了世界。
罗塞塔石碑以其三种文字记载着同样的内容,成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当法国名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展开重大战役时,他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进一步揭示了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文字起源亦带有象形特征。汉字虽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不再与原始形象完全相符,但它们仍承载着丰富的表意功能。甲骨文和金文同样是象形文字的杰出代表。如同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