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导致最后魏国灭亡

早在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国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而在战国七雄中,尤以魏国引人注目。作为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魏文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勃勃雄心,任命翟璜为相、乐羊为将,推行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却逐渐走向衰落。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他即位后,魏国仿佛由昔日的辉煌逐渐走向低谷。他的一个重要决策,即将都城从安邑迁移至大梁,被认为是其决策失误的开端。随着都城的迁移,魏国在河西之地被秦国蚕食,甚至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败给了齐国。这一决策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使魏国在秦国与齐国面前双输。

在迁都大梁之前,魏国的重心主要放在对付秦国上。名将吴起曾重创秦国大军,有效地压制了秦国。随着重心的东移,魏国在河西战场上节节败退,失去了对秦国的压制力。与此尽管迁都大梁方便了与齐国的较量,但结果依然是败给了齐国。另一方面,魏惠王的行为导致三晋联盟分崩离析,这也是其重要错误之一。他在位期间,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自此三晋联盟破裂,魏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回想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的联盟犹如未被瓜分的晋国,整体实力远超其他国家。魏惠王的种种行为却破坏了这一联盟。比如桂陵之战中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促使赵国向齐国求援。在马陵之战中,魏国攻打韩国,后者向齐国求救。这不仅给了齐国出兵干涉的借口,也促使赵国、韩国与魏国渐行渐远。自魏惠王时期开始,三晋之间已无法像战国初期一样保持默契。

三晋联盟的瓦解不能全怪魏惠王一人,其他国家的增长自然会带来新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赵国在自身实力增长后,不甘一直跟随魏国。韩国则出于保持周边大国平衡的考虑,也不愿意魏国过分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惠王不断在秦、齐等国的夹击中惨败。公元前334年,他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朝见齐国君主承认他的王号。这表明魏惠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和与齐国的关系。而在后期,他又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走主张合纵的相国并启用新的策略对抗秦国。然而由于秦国已经完成了变法并且采取了有效的策略对抗山东六国联盟因此魏惠王后期的举动并未能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而魏国因其地理位置正好是秦国东进中原的拦路虎从而成为秦国的主要进攻对象这导致魏国在战国中后期只能自保无力再争霸业。

总体来看,魏文侯、魏武侯所奠定的霸业在魏惠王手中逐渐溃败。他的决策失误、三晋联盟的瓦解以及其他国家实力的增长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

|邮政物流单号查询|中国邮政物流|邮政快递单号查询|邮政快递电话|邮政快递收费标准|邮政快递包裹查询|全球邮政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