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中,遵循着三从四德的教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谈及监狱的囚犯,普遍以男性为主。在晚清时期,哈尔滨却存在着一所特殊的监狱——讲里监牢,这里关押的囚犯中女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监狱的管理者竟然是外国人。
讲里监牢始建于1901年,位于哈尔滨中心大街246号。尽管这所监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但其初始的建造者和管理者都是来自沙皇俄国。当时,晚清王朝内忧外患,各国列强纷纷争夺中国领土。沙皇俄国趁此机会,夺取了中东铁路的附属地法权,并在哈尔滨的讲里中国大街上建立了这所监牢。
监牢的修建之初便占地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和历史原因,这所监牢经历了多次归属关系的变更、地理位置的变迁以及名称的更改。从最初的俄国人管理,到东北失守后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再到苏联红军、国军的接管,直到1949年改名为哈尔滨市监狱。
在讲述这所监狱的历史时,一个名字跃然而出——末代皇帝溥仪。鲜为人知的战斗爆发后,溥仪曾被关押在此地。实际上,除了溥仪,还有许多日本人和俄国人也被关押在这里。这所监狱的餐饮种类繁多,既有米饭、馒头,也有面包。
这所监牢不仅是关押的囚犯国籍繁多、餐饮多样,还是当时清朝最大的监狱之一,可以同时关押三千多名囚犯。更为特别的是,它可能是清朝关押女囚犯最多的监狱之一,关押的女囚犯数量一度达到近千名,占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谈及监狱,除了囚犯之外,让人联想到的还有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为了从囚犯口中获取所需信息,监狱的管理者特意设置了各种令人胆寒的刑具。如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抽鞭子、老虎凳、挨大板等,“满清十大酷刑”更是不用多说,其残酷程度可谓不人道。到了民国时期,这些酷刑被废除。
讲里监牢有一项惩罚方式不同于其他血腥的酷刑。它听起来似乎并不严厉——“安乐床”。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让囚犯生不如死的惩罚方式。被绑在阴暗潮湿的小黑屋中的囚犯,被绳子牢牢绑在一张特殊的床上——一个只有四个支撑点的空架子床。二手和二手被绑在一起固定在四个柱子上,导致囚犯悬空在空中。屁股下面放置一个马桶以接住排泄物。囚犯每天被绑在空中忍受折磨直至死亡。“安乐床”实际上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方式,很少有囚犯能够坚持不承认罪行。
讲里监牢是一所特殊的监狱,见证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砖墙留下了那段历史的痕迹。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仍不禁感叹其背后的残酷现实和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