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报道:
在内蒙古的开学第一课上,李春晖教授提出了张伯苓先生曾经提出的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些问题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引发了大家对如何交出合格的中国公民答卷的深思。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的陈亚男老师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她强调,自觉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语言相通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前提。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助于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二中学,杨淑英老师是一位蒙语和普通话都非常流利的语文教师。她从小就被校园里悦耳的读书声所吸引,并坚持学习普通话。她深知,语言是我们的通行证,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了解更多的未知事物。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女儿也在双语环境中成长。
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继红帮助孩子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她坚信这对孩子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梦想非常有帮助。
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教授认为,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语言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人,能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扩展人生半径,促进个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在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哈萨克族姑娘努丽扎提·木拉提别克来说,掌握双语让她能够无障碍地阅读和学习,成长为一名食品专业的大学教师。对她而言,不同的语言是她拓宽眼界、提高自我和服务社会的工具。
一项在新疆南疆的问卷调查显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认为,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在全国劳动力市场实现更好就业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要条件。
在内蒙古科左后旗,水泉是一个通过普通话助力脱贫致富的受益者。她用普通话进行直播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她表示,普通话对于脱贫致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的纽带,是我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通行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掌握了一把易于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易于在多种岗位就业工作、更好融入现代社会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