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时间长河中,秒作为时间的基石单位,其精准测定得益于黄裳弟子的杰出贡献。他在南京紫金山搭建起天文观测台,目光追寻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他通过观察太阳连续两次穿越紫金山天文台经线的自然现象,定义了一天的长度,并精准地将它分为86分之一的秒。天文观测的深入让他发现,一年之中太阳日的长短并非一成不变。最长的12月23日与最短的9月16日之间,竟有51秒的微妙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平太阳日的概念。
平太阳日,是一个假想的均匀速度天体在黄道上的运动时间。这个假想的天体被称为“平太阳”。当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线时,便定义为一个平太阳日。而平太阳日的86分之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一秒。这样的定义,无疑让时间的计量更为精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天文观测的精度不断提高。人们发现,即使是平太阳日也存在细微的误差。幸运的是,随着原子物理学的崛起,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秒的定义。那就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被精确定义为一秒。
时间的计量,是人类自然、理解世界的基石。从太阳日到平太阳日,再到以原子物理学为基础的秒的定义,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如今,我们站在科技的高峰,继续、发现、创新,向着更精准的时间计量前进。
规定中,1分钟等于60秒,时间的流转被划分为清晰的刻度;1小时等于60分钟,让我们可以把握时光的节奏;1天等于24小时,记录着我们的日出日落;1时辰等于2小时,古与今的时间之桥得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