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这位战国末期的哲学家,也被称为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一公元前233年),是韩国人,现今的河南新郑是他的故乡。他是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据《史记》记载,韩非精通“刑名法术之学”,与秦国的丞相李斯同出于荀子门下。尽管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长言语,但他的文章才华却十分出众,甚至连李斯也自叹弗如。他的著作被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熠熠生辉。
韩非是一个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目睹了战国后期的韩国国势衰微、民生凋敝的状况,心中忧虑国家的未来。他多次上书韩王,希望国家能够改变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局面。他的主张始终没有得到采纳。
在这种背景下,韩非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到实现。他意识到廉洁正直的臣子往往不被邪恶奸枉的官员所容,于是他选择了退而着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付诸于文字之中。他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洒洒,文笔犀利,论辩有力。
这些著作中,韩非深刻阐述了法治国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不仅在当时韩国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流传至其他国家,对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