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可怜,是一则源于中国古代的成语,源自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字面意思为青松丛密柔弱的样子惹人怜惜,但后来常用来形容女性柔弱且惹人怜爱的身姿或悲伤、可怜的处境。该成语也常用来形容某种令人心疼的情景或状态,不仅仅局限于女性。
该成语的拼音为chǔ chǔ kě lián。其中,“楚楚”表示植物丛生的样子或者痛苦的表情,“可怜”意为值得怜悯或可爱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作偏正式短语,作为谓语和定语使用,表示褒义,即形容某种事物非常可爱或令人怜惜。
成语的来源与晋朝时期的孙绰有关。孙绰作《遂初赋》明志并在四川建房隐居,房前种有松树。邻居看到这些松树,认为它们虽然看似柔弱,但并无实际用途。孙绰则用此成语回应邻居的观点,暗示枫树和柳树虽然看似粗壮,但亦无实际用途。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孙绰的哲理思考,也展示了人们对事物外表和实际价值的认识差异。
“楚楚可怜”还有近义词如迷人、动人,反义词如望而生畏、恶心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某种令人感到心疼或令人怜惜的情景或状态。例如,朱自清的《阿河》中就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阿河穿着某件衣服时的可爱姿态。
楚楚可怜这一成语,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汉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无论是在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交场合,这一成语都因其富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而备受青睐。对于理解这一成语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美好、悲伤或可怜情景的深刻理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