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的革新——支架价格演变与内外对比
在医疗领域,支架的价格变化如同一场变革的序曲,引领着整个行业的目光。让我们一同回顾并解读这一历程。
一、价格风云变幻
在集采前(2020年前),进口支架的价格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约为两万元,而国产支架则悬于山腰,价格接近一万元三。随着集采政策的落地(自2021年起),这一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支架的均价已降至令人瞩目的700-800元区间,降幅超过了惊人的90%。尽管当前市场价有所波动,国产支架价格介于五千至一万二千元,进口支架在非集采渠道则为八千至一万六千元,但这一变革无疑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二、深入成本结构
支架的成本构成复杂,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技术研发的多个层面。直接材料如不锈钢、镍钛合金等金属基材是其主要成本来源。研发投入如药物涂层技术和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也占据了一定的成本比重。而在流通环节上,过去多层代理加价现象严重,现在则由厂家直接供应医院,有效降低了中间成本。
三、中外对比:成本与溢价
国产支架与进口支架在成本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国产支架因人力成本和本地化生产优势,成本较进口低30%-50%。而进口品牌的溢价则包含了专利费和国际物流成本。这一差异在集采政策的影响下进一步缩小,使得国产支架在性价比上更具优势。
四、揭开暴利真相(集采前)
在集采前,支架市场的暴利现象引人关注。流通环节的加价是暴利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出厂到患者使用平均加价3-5倍。技术垄断也是原因之一,欧美企业曾占据高端市场的九成份额。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患者议价能力的缺失。随着集采政策的实施和国产化的不断推进,利润空间已趋于合理。
展望未来,国产化替代和技术突破将继续推动支架市场的变革。如微创、乐普等品牌的崛起以及7T磁共振等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我们期待这一变革能带来更多福利于患者,助力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