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汉以来,社会规范中关于妇女再婚的话题逐渐走向严格。尽管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贞节烈女的事迹仍然受到大力提倡。然而到了某个时期,这种道德观念却被慢慢淡化,甚至被社会舆论所忽略。这背后的故事究竟为何?
究其原因,这一现象与中华文明的空前繁盛和全民族自信心的暴涨息息相关。在盛唐时期,政治统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而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制约则明显低于其后的历代王朝。这一时期,妇女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无法被前朝及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比拟。
在唐代的中前期,女主临朝参政的事情屡见不鲜。高宗后、中宗后、肃宗后等皆掌握实权,尤其是武氏,后来更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她称帝后,公开设立“仙鹤阁”,实际上与男性皇帝的皇宫无异,并育有众多子女。
在此背景下,女性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们不再是被贬低、被奴役的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生孩子的工具。相反,她们在婚姻方面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改嫁、再婚已成为家常便饭。
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在唐代中前期的公主中,改嫁的人数众多,其中甚至有人经历了三次改嫁。皇室如此,民间的婚姻转换则更为普遍。
即使是社会上层的女儿们也曾改嫁,这表明当时“女无再嫁之文”的古训已被人们淡忘。即便是那些主张道德文章的正统知识分子们,也对改嫁一事表示默许。
据《列女传》记载,当时年轻且无子嗣的孀妇改嫁是社会常例,受到社会道德的宽容。这并不代表整个唐代社会都持有这样的观念。实际上,在社会的主导舆论中,仍然提倡合乎纲常的男女观念,鼓励贞节、守节。
在《唐代墓志汇编》等史料中,明确记载坚守贞洁的妇女数量远多于改嫁者。大多数寡居的妇女要承担抚育子女、侍奉公婆、安排生计等繁重责任。也有一部分妇女在丧夫后回到娘家,依靠家人度过余生。
尽管有部分妇女选择改嫁,但往往是因为生活的迫不得已。例如,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应对生活的压力,或是无法忍受丧夫后的孤独。即使选择再婚,她们的选择余地也相对较小。某些情况下,像生理有缺陷的老者选择娶寡妇,反映出寡妇再婚的选择范围有限。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唐朝中后期开始由盛转衰,思想控制更为严格,公主改嫁、母后临朝等情况逐渐减少。盛唐时期对于女子再婚问题的宽容,是中国法制史和社会习惯史中的特例,并不普遍。
唐代妇女在婚姻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但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贵族和皇室之间。对于大多数民间妇女来说,封建道德的影响仍然很大。在选择再婚时,她们往往面临诸多限制和无奈。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妇女在婚姻选择上无法完全实现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