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挺进大别山 12万大军铸成 “飞来之剑”

千里挺进大别山:红色地标的壮丽史诗

2016年4月1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雕像静静矗立。石耀臣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刻,时光流转,历史的回声依然清晰。

在隆冬时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下楼房村的老党员毛正付如同往常一样,早早打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的大门,迎接来访的游客。其中,00后大学生志愿者文小雨前来报到,开始了寒假期间的首场志愿解说工作。

时针回拨至1947年6月30日,那是一个英勇的时刻。12万人的刘邓大军遵照中央的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踏上了千里挺进的征程。这场行动如同“飞来之剑”,直指敌人统治的腹心地区。当年的12月30日,当刘邓大军到达下楼房村时,当地周姓人家热情欢迎,自愿借出五进祖宅作为前方指挥部。邓小平在这里度过了五十多天,指挥部队完成了战斗、土改、筹款借粮三大任务。

这场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在军事史上无疑是一次独特而大胆的进攻。当时,军队在数量上仍居优势,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形势严峻。但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策,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立刻转入全国性的反攻。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成功挺进大别山。

西路和东路的部队也在晋南、豫皖苏地区成功突破,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建立了中原根据地。如果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那么张家店战斗则标志着皖西斗争的新局面。在这场战斗中,陈锡联将军率领的第三纵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共毙伤敌900多人,俘敌少将副旅长以下官兵4700多人。

刘邓大军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的英勇善战,更在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皖西期间,老百姓节衣缩食,全力支持部队。刘邓大军之所以所向披靡,也在于他们的群众工作。毛正付自小听父辈说起,邓小平等人在此过除夕时,坚决不要当地干部的慰问品,以烤麦饼和红枣当饭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自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后,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作战,转入全面反攻。很多官兵在军民鱼水情深的分别之际依依不舍。《再见了,大别山》这首红色歌曲反映了当年的离别场景和人民军队对红色土地的感恩之情。如今,“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正在六安全面实施,保护革命遗址、讲好红色故事成为重中之重。文小雨作为志愿者讲解员,传递着家乡的红色名片给每一位新朋友。六安作为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今天走进六安这片红色土地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可以感受到红色基因的活力和生命力。(续)

顺丰物流查询|顺丰物流电话|顺丰物流公司|顺丰快递单号查询|顺丰速运价格|顺丰速递网点|顺丰寄件|顺丰快运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