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拥有深厚兴趣的朋友们,奇秘网小编今天带来了一篇关于蜀汉名将魏延的传奇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魏延这个人物一定不陌生。在这部历史大作中,魏延刚投奔时,诸葛亮曾看出他骨子里有反叛的因子,一度打算除掉他。然而刘备看到了魏延的出众能力,决定留下他,从此魏延一直忠诚追随刘备。在刘备去世后,魏延更是追随诸葛亮,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所谓的反骨,相反,他在诸葛亮在世时备受重用。到了诸葛亮晚期,他已经是蜀汉集团中仅次于诸葛亮的最大将军。而且诸葛亮并没有留下什么锦囊妙计来除掉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军队需要一个将军来领导,而魏延作为最大的将军无疑是最佳人选。诸葛亮却选择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一个文官杨仪而不是魏延,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一、杨仪作为丞相府的代理人
在诸葛亮的时代,军政大事都由丞相府说了算,杨仪作为丞相府的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是丞相的代理人。他各项工作完成得都十分出色,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的命令率领大军退回成都,众将都听从了诸葛亮的命令,唯独魏延一人不服从命令,最终导致了魏延与杨仪的冲突。
二、交给杨仪能保证军队的安全
魏延是蜀汉集团中官职最大的武将,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成为了军界的一把手。但魏延性格刚烈,若将兵权交给他,可能会引发与死磕的局面。而司马懿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选择按兵不动,一旦诸葛亮去世,他肯定会出兵进攻蜀汉。为了保证军队的安全,诸葛亮选择将指挥权交给杨仪。
三、杨仪好控制,魏延不好控制
魏延和杨仪两人性格迥异,一个军方大佬,一个丞相秘书长。在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却是蒋琬的情况下,二人都有自己接替诸葛亮的错觉。蜀汉内部矛盾重重,为了平稳过渡权力,必须避免内忧外患的局面。魏延自认为才华出众,想要与司马懿死磕,而杨仪则更注重大局,听从诸葛亮的安排。然而魏延性格难以控制,容易冲动行事,而杨仪则更为稳重可控。因此诸葛亮选择将指挥权交给杨仪而非魏延。
然而历史并未按照小说中的剧情发展下去。魏延因为不满杨仪成为新的统帅而攻击他的部队最终被杀。自以为功劳很大的杨仪也失去了权势最终被贬被杀。诸葛亮的人事安排虽然使得蜀汉政权平稳过渡但也损失了两位重要的人才——魏延和杨仪。蜀汉走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国力不如其他两家本土派一直被打压难以注入新鲜血液进入高层。但无论如何这段历史依然令人感慨不已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