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一场由利益驱使的宫廷变革
在神龙元年(705年)的正月二十二日,一场震撼朝野的政变悄然展开。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人,联手五百名羽林军,从神都紫微城(洛阳)的玄武门进入皇宫。他们的目标,是诛杀女皇的“面首”(男宠),并胁迫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这场政变宣告了武则天掌控天下的时代结束,李唐王朝得以复国,历史上称之为“神龙政变”。
令人费解的是,参与这场政变的多数大臣都是武则天亲手提拔,其中不乏她的心腹。在传统观念中,“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曾得到武则天大力栽培的大臣为何会背叛她呢?
大臣们给出的解释是,“天意人心,久思,群臣不忘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天皇(唐高宗李治)之德。”这个理由看似堂皇,但仔细推敲却显得牵强。如果十五年前的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时,群臣没有提出“久思李氏”,如今却大谈“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显然有借古讽今之嫌。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驱使。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确实有着知人善任的才能。在她执掌权柄的数十年间,涌现出了不少名臣,如断案如神的狄仁杰,文武双全的娄师德等。到了晚年,武则天却对二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信不疑,几乎有求必应。这导致她的威望和判断力受到严重影响。
李氏和武氏家族是女皇的血亲,地位崇高,然而二张却公然挑战两大家族的权威。武则天的子孙私下议论二张兄弟擅政之事,结果被人告发,三人被赐死。这足以看出武则天对二张的包庇程度。
朝廷元老魏元忠与二张素来不和。703年,张氏兄弟诬陷魏元忠意图让女皇退位,虽然整个朝廷都证明魏元忠无罪,但武则天却将其发配南方。这导致她的威望一落千丈,也让朝廷大臣们意识到扳倒二张的必要性。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随时可能驾崩。一旦二张在临终之际假传遗诏,每个人的命运都将落入他们手中。拿下张氏兄弟成为了朝廷大臣们的共识。
在704年十二月,众多大臣联名指控张昌宗犯有叛国罪。武则天却利用皇权特赦了他。这种毫无原则的维护让朝廷大臣们感到心寒,他们意识到让武则天下台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以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几人发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这场政变虽然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但也标志着唐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在这场变革中,利益成为了驱动大臣们行动的关键。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