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1963年,身为初三的我,创作了一篇名为《一张画像》的作文。这篇作文被我的语文老师赏识,更有幸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荣获奖项。老师手持一本厚重的大本子,向我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你的作文将被集结出版,你知道背后的修改者是谁吗?”我瞪大了眼睛,充满好奇。老师揭晓答案:“是叶圣陶先生。”
叶老先生,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当我翻开那本大本子,看见我的作文被印在了其中,满篇的红色修改符号和增添的小字让我愣住了。这些红色的圈、钩、直线、曲线,如同艺术家的笔触,为我的作文注入了新的生命。
回到家后,我仔细研究了叶老先生对我的作文所做的修改。“一幅画像”,这个题目替代了原先的“一张画像”,让我立刻感受到了用字的精准。类似的修改还有很多,叶老先生将长句化为短句,使得文章更加流畅。我记得他这样改的一句话:“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皮去掉了呢?”这个词句的改动,既简洁又明确。尽管未曾与叶老先生见面,但通过他的修改,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同春风拂面。
在作文后面,叶老先生写下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这则评语不仅肯定了我的作文,也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那一年的暑假,语文老师带来一个令我意外的消息:叶圣陶先生要我去他家做客。走进叶老先生的四合院,一墙繁茂的爬山虎映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被它们驱散,阳光在叶间跳跃,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的握手仿佛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交谈间,他待我如同大人一般,亲切而认真,质朴而充满期待。他的谈话让我仿佛明白: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那一墙生机勃勃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叶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我离开时,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窗棂,那一墙的爬山虎在微风中摇曳,显得生机勃勃。我深感庆幸,能在年轻时见到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次会面,让我受益匪浅。至今,那片爬山虎依然在我心中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