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的来历与传说 烧麦的名字由来与传说

烧麦,这道独具特色的小吃,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美食的世界中熠熠生辉。据传,它起源于古老的包子,然而却以其独特之处,在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

烧麦与包子的主要差异,除了采用未经发酵的面皮外,更在于其精巧的制艺。每一颗烧麦,都如同石榴般饱满,顶部独特不封口,匠心独运。早在十四世纪,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便有元大都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这可以说是烧麦的最初记载。

稍麦,这一词汇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麦面制成的薄片包裹肉类,蒸煮后供人食用。方言中称其为稍麦,“麦”亦可作“卖”。古籍中详细描述了稍麦的制作方法:皮薄肉实,切碎肉后,顶部撮细如线,仿佛稍系。再配以精致的面皮,便制成了这道美味的烧卖。如果我们将其与今日的烧麦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间的血脉相连。

随着时间的流转,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被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逐渐兴起。在各类文献中,我们不时可以看到这两个词汇的身影。《儒林外史》、《金瓶梅词话》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均有烧卖的身影。而在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中,更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盛景。

烧卖这一美食,不仅在北方备受青睐,在南方也有着广泛的流传。李斗的《杨州画舫录》、顾禄的《桐桥倚棹录》等书中均有烧卖的出现。《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更展示了烧卖制作的自信与骄傲。而在傅崇矩的《成都通览成都之食品类及菜谱》中,更是列举了众多种类的烧麦,如大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等。

清代无名氏所编撰的菜谱《调鼎集》中,收录了各种口味的烧卖,如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等。其中的荤馅烧卖,更是以鸡肉、火腿等时令菜为馅,美味可口。而油糖烧卖则是以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为馅制成,香甜宜人。南方更有一种卤馅芽菜烧卖,令人垂涎欲滴。

烧麦,这道跨越南北的美食,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味的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每一颗烧麦都承载着匠人的热情与智慧,成为了中华美食的瑰宝。

|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包裹快递|国际快递资费|国际物流公司|深圳国际物流|dhl国际物流|tnt国际快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