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武则天的传闻如波涌起,其中最为人所热议的,便是她是否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嫁祸于人。这一话题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得到了许多正规史学著作的认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事件的真相时,会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心理。
武则天,这位在男权社会中崛起的女性,她的成功无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她手段的残忍和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被许多人视为妖魔的代表。特别是在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正人君子眼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邪恶的存在。关于她欠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的说法便流传开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真实。
当我们翻阅历史的记载,会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传闻那般。史书中多强调小公主之死给王皇后带来的危机,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小公主是被武则天所杀。王皇后的危机并非始于小公主之死,而后来王皇后被废,也并未有证据显示与公主之死有直接关系。其实,王皇后的危机早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已显现。
武则天能入宫,全因王皇后的推荐,但王皇后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帮助武则天,而是为了对抗萧淑妃的宠爱。事与愿违,武则天入宫后迅速得到高宗的宠爱,不仅超越了萧淑妃,更是被立为昭仪。王皇后因此失策,引狼入室,武则天后来居上,使得王皇后更加失宠,危机四伏。
关于立李忠为太子的事情,其实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武则天与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世,更不存在所谓的公主之死。尽管立李忠为太子,但并没有解决王皇后的地位危机。不久后,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被命名为李弘。这个名字的意味深长暗示了高宗对武则天的某种态度和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此时的王皇后已经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
在描述双方斗争的史书中,《唐会要·武后传》《·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虽然立场不同,但都公认武则天的胜利。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那里并没有感情障碍,障碍主要在于朝中大臣。那么,为了打击已经失败的王皇后,武则天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的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更何况在唐高宗推动皇后被废的时候,申诉的理由与公主之死无关。甚至在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讨武曌檄》里也并没有提及武则天掐死小公主的事情。这说明在当时并没有这种传言。而在历史书籍中,如《大唐新语》和被认为最客观的《旧唐书》里,并没有提到公主被的事情,只记载了她是武则天的长女和死亡的事实。
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后人丑化她的结果。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细心探寻。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并不能全然相信。在男权社会中崛起的女性领袖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心理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