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报道,成都5月10日电,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两会传来声音,众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强调,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人才培养和科技力量的注入应是核心重点。
四川省人大代表、泸州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海三带来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待遇问题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落差,某山区县级疾控中心近4年来招聘的特殊人才大量流失。郑海三提到,为了稳定疾控队伍,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的出台势在必行。以甘孜藏区为例,虽然当前疾控队伍力量相对较弱,但防控任务繁重,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支援。
四川省政协委员、甘孜藏族自治州疾控中心主任李伟亦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专业队伍的不稳定、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对疾控体系的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建议加强疾控队伍的建设,并通过高效融合疾控和医院团队,优化人力资源、成本和组织架构等措施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除了人才问题,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指出,如何构建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如何将科技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相结合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他认为,除了提高疾控人才的待遇外,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全科医生的建设,才能有效阻止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
多位专家强调,科技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郑海三提到,目前四川省多地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仍采用传统的“你问我答”方式,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信息失真。他建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测,以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身在抗疫一线的李伟同样表示,此次抗疫中流行病学调查手段单一。他呼吁加大科技手段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特别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物联网数据,以支持流行病学调查的高效进行。
在四川省两会期间,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等重大议题已写入四川省人民工作报告。对此,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卫健委党组书记沈骥表示,四川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的能力建设仍需加强。他计划推动医防结合,把预防机构和临床医学合并,以加强疾病预防体系的改革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改革方面,沈骥认为需要完善预警、疫情研判、紧急启动方式、战略物资储备等机制。他还强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通过招大引强、培养本地专家等方式来强化涉及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医疗救治体系。因为在他看来,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医疗,实现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