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又被称为愤怒青年,这是一个在特定社会时期和特定历史环境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广泛流行的独特名词。它描述的是那些思想偏激、情绪化,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言论和行动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出现,如同一种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愤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五四运动时期。那时的青年学生,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对外来侵略的仇恨以及对时局的不满,以无畏的叛逆精神,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愤青”一词代表着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挑战旧世界、具有彻底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奋进青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愤青”与当年的“愤青”在内涵和性质上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被戏称为“粪青”,成为一个贬义词。他们虽然自我标榜为爱国者,但言行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给国家带来损失和麻烦。他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他们对旧事物具有独立的反叛精神,但思维情绪往往非理性化、简单化、固执化。容易冲动,不喜欢思辨,而是更喜欢从非官方的视角获取对事态的看法,发表与官方主流相反的激烈言论。
二、他们标榜自己为爱国者,但不正视现实,忽视自身与时代、与国际先进存在的差距。他们目空一切,积极宣扬中国无敌论,主张以极端措施改变社会,甚至鼓吹战争。
三、他们固守文革残留的极左观点,无视民主人权,倡导以暴力对待敌对势力,任意解读国家政策。
四、他们缺乏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对世界性的人类灾难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这代“愤青”的出现,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与在中国闭关锁国年代成长起来的上一代人相比,他们相对思想单纯、不成熟,缺少历次政治运动的阅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他们堕入了自我强化的怪圈。连续出现的国际事件如中国大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等,也为中国“愤青”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对于“愤青”现象,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权威人士将其归纳为五种类型。而对于当今的“愤青”群体,人们更多地是贬责。但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对与错的评判,更应探讨如何确立对他们的策略。
我们肯定“愤青”的爱国热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而不叛国。我们应在年轻一代中倡导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奋斗激情。但我们也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服从大局,理智爱国,冷静分析国情,把握好尺度,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只有这样,“愤青”才能真正成为奋进的青年群体,成为爱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