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君主政治中,皇帝与大臣之间的谈话尤为独特。一种特定的谈话方式被频繁采用,那就是与大臣的单独谈话。这种谈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密,确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商议不被外界知晓。有时候保密并非总能如愿。
在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永乐大帝面临着一个重大决策——选择皇位继承人。在决定是由大儿子还是二儿子朱高煦接任的问题上,他犹豫不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与大臣的多次商议。因为涉及到国家权力的核心交接,所有的讨论都在朝廷内部秘密进行。
关于朱棣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的言论却在朝廷外部甚至民间流传开来。传闻称皇帝有意“废长立幼”,更偏向于让二儿子朱高煦成为太子。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消息确实已经泄露。但究竟是谁泄露了这些机密,却无从得知。
有些史料认为,汉王朱高煦的盟友淇国公邱福可能是泄密者。邱福是靖难时期的功臣,朱棣有时会与他分享心声。这位武将可能无意中将皇帝的话传播出去。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泄密者可能是被誉为“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朱棣曾对解缙敞开心扉,分享了许多心里话。解缙也有可能成为了泄密者。
由于解缙支持皇长子朱高炽成为太子,皇次子朱高煦对解缙怀恨在心,于是将“泄禁中语”的罪名归咎于他,并向皇帝父亲检举揭发。那么,“禁中语”究竟是什么呢?它指的是皇帝在深宫中不宜公开的谈话。
在古代中国,“泄禁中语”是一项严重的罪行。以唐朝为例,有个宰相窦参只因将皇帝的任免意见提前泄露给当事人,就被皇帝果断赐死。可见,“泄禁中语”不仅是罪,而且是重罪。
至于解缙所处的明朝,统治者更为注重保密,使得“泄禁中语”成为一项不可饶恕的大罪。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召集大臣研讨国家兴衰的原因,并认为对官员的管制必须严格。他建立了严格的保密法律,对泄露机密者处以重罚。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将“泄密”尤其是“泄禁中语”视为大罪呢?这源于韩非子的教导。韩非子在《说难》一文中告诉帝王们,“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意味着事情因为保密而成功,因为泄露而失败。帝王必须建立保密制度,不能让臣子猜透心思,以免被操纵。
历代皇帝都深谙这一点,对泄禁中语者严惩不贷。即使是皇帝的宠臣,也必须守口如瓶。一旦被发现泄露禁中语,轻者失宠,重者遭灾。
在永乐年间的这起泄密案中,解缙被朱高煦指控为泄禁中语。朱高煦进宫向父亲朱棣举报,虽然朱棣没有直接表态,但此后对解缙的态度明显冷淡,导致这位大明第一才子逐渐失去宠信。这起泄密案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对明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