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帝国忙于北伐中原之际,强大的东吴帝国却显得颇为安静。难道说东吴的名将们不愿意挥师北伐中原吗?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东吴集团对中原的争夺并非不积极,而是有着诸多的实际困境与考虑。
蜀汉之所以敢于屡屡北伐,底气在于他们所依仗的险峻地形。自古以来,蜀道艰难,仿佛是通往天界的阶梯。只要汉中的门户被牢牢守住,进攻四川的军队就只能选择阴平小道。这条道路地势险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蜀汉帝国可以利用天险作为自身的有力保障,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东吴集团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身处长江之滨,依赖千里长江作为天然防线。但长江防线虽然绵长,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只要一处被突破,整个防线就会崩溃。漫长的长江防线牵制了东吴集团相当一部分的兵力,导致他们的机动兵力相对有限。
若东吴北伐,他们所要面对的战场是徐州地区。徐州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对于擅长水战的东吴集团来说并不利。骑兵作战是集团的优势,但东吴在骑兵方面并不擅长。南方的马匹不如北方的神骏,加上南方水网密布,使得南方人的骑术远不如北方人。在徐州作战对东吴集团来说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很难取得胜利。
与此荆州对东吴集团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敌人一旦占据荆州,就能顺江而下直接威胁东吴政权。为了完善长江防线,孙权选择了西取荆州,这也导致了关公败走麦城的结局。到了陆逊时代,东吴的长江防线虽然已经稳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未发动针对曹魏的大兵团作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权对陆逊并不完全信任。孙权曾在军中感受到陆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心生疑虑。他知道在军队中威信太高的将领可能会形成威胁。因此到了陆逊时代,孙权对陆逊在军队中的权力做出了诸多限制。他对陆逊的信任有限,自然不会放心让陆逊带领大军去北伐。毕竟北伐中原需要强大的信任和信任作为基础来确保军队的统一和团结。万一陆逊有二心怎么办?这样的担忧让孙权选择了保持安静的策略。种种原因累积起来导致了第二强国东吴帝国在三国时期的相对安静状态与曹魏之间的摩擦明显少于蜀汉集团这也反映出领导者和权力机构之间的信任和战略考虑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扩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东吴帝国的安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包括地形因素、兵力分配、战略方向的选择以及内部权力的平衡与信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东吴在三国时期的对外战略选择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的态势尽管这种态势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战略考量但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