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在星辰大海中的生活与冒险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宇宙中,我们建造了一座太空旅馆,生活在那里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距离地面约600千米的高空,环境恶劣,无水无空气,宇宙辐射和紫外线无处不在,还有失重的困扰、空间站内仪器产生的噪音以及长久的孤独感。
电影《地心引力》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中的一场惊险之旅。两名航天员在执行维修任务时遭遇太空碎片的冲击,空间站受损,他们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生之旅。那么在现实中,航天员在空间站会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进入太空前的挑战与准备
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志斌告诉我们,空间站的生活和工作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进入太空前,航天员要经历层层选拔,其中包括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以及特殊环境因素的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
中国第一代航天员都是从空军中挑选出的优秀飞行员或试飞员。他们不仅具有高空作业的经验和技能,还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及以上学历,以及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经过选拔后,航天员将进入密集的训练阶段,掌握各种太空生存技能,如适应太空环境的吃喝拉撒睡、锻炼身体、穿脱航天服、维修飞行器以及升高或降低空间站运行轨道等技能。他们还要学习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期工作,适应太空生活的规律和节奏。飞行任务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出舱活动训练、交会对接训练等。孙志斌还提到:“航天员还要学习基本的科学设备操作技能。”
面对险情的应对策略
尽管航天员已经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但太空中的危险仍然难以完全预测。面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如空间站被太空碎片撞击、太空舱火灾、物资匮乏以及航天员的健康问题等,天地协同成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建立天地一体的医疗诊治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身体状况需要被24小时监测。一旦有异常变化,地面团队会及时提供干预方法。天地协同也在规避太空碎片风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地面团队提前监测到碎片可能撞击空间站,就会及时通知航天员采取变轨等措施来躲避。空间站上通常会储备充足的物资,并在物资耗尽时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补充。孙志斌强调:“航天员在天上飞行时,地面团队也在时刻监测和支援他们。”
太空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冒险的旅程。从选拔训练到应对险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精心策划和准备。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太空的深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奇迹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