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张僧繇,他被誉为画龙的行家。一次,梁武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壁上绘制四条龙。张僧繇的画技精湛,但他却决定不给予这些龙点睛之笔——眼睛。他解释说,如果给龙点上眼睛,那么它们就会腾空飞去。
这个奇特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尽管许多人都不相信,但他们仍然坚持让张僧繇试一试。终于,他同意了众人的请求,为其中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就在天空突然雷电交加,震动了整个寺庙的墙壁,那两条刚刚被点上眼睛的龙竟然腾空而起,飞向了天际。这一幕令人震惊,也让更多的人对张僧繇的画技刮目相看。这一故事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得到了详细的记载。
其实,早在秦朝时期就已流传着关于画龙的神奇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年,即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有一位名叫裔的巧匠能够刻画出形态各异的百兽,他所刻画的飞禽走兽的毛发都栩栩如生,宛如真的一般。秦始皇听闻后,便命令裔为两只已刻好的玉虎各点上一只眼睛。不到十天的时间,这两只玉虎便神秘地消失了。
后来,有一个山里人报告说,他在山中见到了两只没有眼睛的老虎,它们相伴而行,毛色独特。到了第二年,西方进献了两只白虎,它们也没有眼睛,秦始皇亲自打开笼子查看,发现这两只白虎竟然与元年时消失的玉虎一模一样。虽然这个故事引人入胜,但因为流传不广,“画虎点睛”并没有成为成语。而张僧繇的“画龙点睛”却因为其传奇色彩和广泛流传而被人们广泛应用至今。这些故事都展示了人类对于艺术创造力的无限崇敬和敬畏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