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宁远总兵,正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平西王的父亲。在历史即将翻篇的紧张时刻,距离攻破北京仅剩十几天的光景,朝廷重臣中的阁臣首辅陈演和魏藻德,为了回避“卖国”的嫌疑,过分顾忌名节。尽管吴三桂已经表示愿意撤军,这些高官却仍在推诿,无人愿意承担未来可能背负的骂名。无奈之下,他们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请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进京,与崇祯皇帝商讨战策。
当时,李自成的大军已经逼近京城。崇祯皇帝询问吴襄对于调遣关宁铁骑勤王的看法。吴襄坚定地回答:“祖宗之地,不可弃。”崇祯皇帝试图安慰他,询问吴三桂能否退敌。
吴襄表现得十分自信,吹嘘如果李自成敢来犯境,他的儿子吴三桂必能将其生擒活捉。他解释过去与孙传廷的失败只是因为兵力不足,而对于辽东兵来说,这并不是问题。
当崇祯皇帝追问父子二人究竟有多少兵力时,吴襄开始退缩。他承认名册上的八万兵力实际上只有三万,而真正能够上阵搏杀的只有三千人。面对崇祯皇帝的质疑,吴襄进一步解释这三千人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经过精心训练的死士,一当百。
调动这些士兵所需的饷银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吴襄回答需要百万饷银。崇祯皇帝震惊之余,询问原因。吴襄详细列出了需要补偿的种种情况。崇祯皇帝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拿出那么多资金。
朝廷众臣仍然在争论是否应该放弃关外调宁远铁骑入京。内阁的拖延使得调旨两次被驳回。直到三月四日,崇祯皇帝才终于下令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允许他进京勤王。关外的吴三桂父子日行缓慢,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等到他们到达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
吴三桂比他的父亲更加忠诚勇敢。在得知父亲投降农民军后,他表达了强烈的反感和决心。而吴襄则真的在吴三桂借得清兵攻到北京时被李自成绑在了城楼上作为要挟的。吴三桂射杀看守士卒,救出了父亲,但李自成下令杀死吴襄及其家属三十余人。
满清的顺治皇帝在祭扫崇祯墓时曾失声痛哭,表达了对崇祯皇帝的同情和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他深知明亡的原因并非只在于君主无臣,更在于那些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高级官僚。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军已经逼近京城,而朝廷的高官们却无所作为。崇祯皇帝愤怒至极,蘸水在案写下十二个字后擦去了一半,只有身边的司礼王之心看见了六个字:“文臣人人可杀”。那些平日里自命不凡的高官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他们的无能和懦弱。
三月十九日,在凄凉的内宫中,崇祯皇帝绝望地自杀了。他的太子出逃后失踪。据说他的御衣上有血诏留下遗言:“诸臣误朕也。”这句话道出了明朝灭亡的悲哀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