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国历史中,农民起义如同烈火燎原,势如破竹。以方腊起义为例,仅在数月间便聚众百万,震撼天下。至晚清时期,一场起义自1851年在广西的熊熊烈火迅速蔓延,仅在短短三年内,便席卷江南各省,甚至在南京建立了都城与政权。如何扑灭这股强大的太平军势力,已成为朝廷的首要难题。
正当朝廷陷入困境时,一位重要的官员因为母丧而回到湖南老家守孝。他亲眼目睹了太平军在湖北、湖南的活跃,以及官军在抵抗中的腐败与无能。这位官员便是曾国藩,他深感若想成功镇压太平军,必须依靠新的武装力量与人才。
朝廷也意识到了绿营兵和八旗兵的无力,于是在接连的败仗下,下令各地可自行编练乡勇,以保卫地方安宁。这一决策为曾国藩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虽然立志成为圣人,但内心深处也渴望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否则,他也不会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太平军的强势进攻以及湖南政要的邀请,使得曾国藩身处一个绝佳的机会之中。罗泽南等人在湘乡已经练成一千人团勇,他们极力怂恿曾国藩出山办团练。尽管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曾国藩却犹豫不决。
他的犹豫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他是一介书生,从未有过领兵作战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中,书生带兵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尽管湖南湘乡、新宁、湘潭等地已有办团练的先例,但大多数都不成气候,难以与太平军抗衡。
清朝官场的腐败已经深入人心。曾国藩作为京官,与湖南官场的人并不熟悉,办起事来难度更大。官场腐败导致百姓对官方并不支持,甚至希望太平军能惩治这些贪污的官员。团练很难取得老百姓的支持。组建乡勇团练的经费必须自行筹措,而这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曾国藩的面子考虑。他毕竟是朝中二品大员,如果因为一个巡抚的邀请就出山,似乎有失身份。而且他现在正处于守孝期间,如果答应出山做事,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辱骂。
在各种困难和压力下,曾国藩谢绝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在他陷入困境时,老师唐鉴的一封信让他重新燃起了斗志。信中并没有直接让他出山办团练,而是告诉他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此时正是英雄崛起之时,千难万难也是常态。老师的话让曾国藩回想起当年的理想,他决定放下顾虑,接受挑战,出山办团练!
在老师唐鉴的鼓励下,曾国藩决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受挑战。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但他也明白这是实现人生理想、成就大事的必经之路。他的勇气和决心将引领他走向一条崭新的道路,成为一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