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生活的深度之时,我们或许会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明明感觉困倦,准备安睡之际,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困意全无。这种现象,便是心理生理性失眠的一种表现。
对于无失眠困扰的人来说,一旦身体发出困倦的信号,躺到舒适的床上,周围一切准备就绪,大脑便指挥身体和心灵进入宁静的模式,仿佛平静的湖面逐渐接纳月色,沉入甜美的梦境。对于心理性失眠的患者而言,这个过程却充满了波折。当困意袭来时,他们的大脑同样传达出放松的指令,然而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却像无形的屏障,阻挡了这份宁静的降临。这种心理因素使得原本应有的困意逐渐消散,大脑再次回归到紧张的状态,于是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双眼依旧瞪得大大的,望着天花板,毫无睡意。
为何会出现心理性失眠呢?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对睡眠问题给予了过多的关注。长期的睡眠质量不佳导致我们内心对睡眠产生恐惧或焦虑的情绪。每当夜幕降临,这种担忧便会不自觉地涌现,影响我们的入睡过程。甚至有时,当我们有了困意,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休息,比如沉迷于手机或电视等娱乐活动,使得原本脆弱的困意被消磨殆尽。长此以往,身体仿佛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一旦产生困意,我们便会习惯性地忽略它,导致困意迅速消散。
若想摆脱这种困扰,我们需要从调整心态开始。减少对于睡眠的过度关注,放松身心是关键。当我们尝试接受自己的睡眠状况,减少心理压力时,或许能够重新找回那久违的睡意。让我们期待每一个夜晚,都能如同普通人一样轻松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