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伋,字思,生于前541年,逝世于前476年,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来自渔阳,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燕伋22岁起跟随孔子学习,并在壮年时期返乡创办私塾,执教18年。他对孔子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想念恩师时,他都会登高望鲁,并在脚下掬一些黄土堆积,久而久之,形成了高达十余米的土台,被人们称为“燕伋望鲁台”。
燕伋的故事在陕西宝鸡千阳县流传了千百年,如今那里依然屹立着燕伋望鲁台。他被世人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
关于燕伋的生平,据《燕氏家谱》记载,他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燕伋18岁娶妻壤氏,是一位贤德之人。在他22岁那年,他遵循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前往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试,拜师求学于孔子。
燕伋在孔子门下学习期间,不仅读书求知,还跟随老师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这次考察历时五年,燕伋27岁回到家乡,开始了八年的耕读生涯。他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让人敬佩。他教书育人十八年,从未停歇。别人敬天敬地敬祖先,而燕伋却忠心耿耿地敬恩师。他筑台望鲁的举动更是让人感动不已。燕伋至诚尊师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格调让人钦佩不已。他的毅力和精神堪比愚公,其尊师之举更是可昭日月。
燕伋是一位尊师重道、乐善好施的典范人物。他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更彰显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教育的重视。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格调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